初中教育如何培养个性鲜明\有悟性\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初中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它同时培养、影响着初中阶段的学生。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从养成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生理发育成长到心智开发启迪是不可逆转、不可弥补的,是永远不可能推倒重来,回炉重铸的过程。人们常言:三岁看到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上足以说明学生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重要性是无需赘言的。古代学者也说过:幼无良师,长无良友,壮无盛事,老无令名是人生四大遗憾。其中第一句话幼无良师,表达的就是从小想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强烈愿望。小学,初中两个学段正是承担着这个基础之基础,重中之重的培养任务,因此研究这两个时期如何培养个性鲜明、有悟性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当前初中教育存在的弊端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平时与一些家长沟通交流时,总听到这样一些议论或评价:人们感到学生到某校上学是“天堂”;到某校是“地狱”而到某校是“人间”。(专指课业负担大小和学习时间长短而对学生的束缚)这样的议论或评价正确与否先不定论,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的某些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当前教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忽视孩子们个性差异,对学生制订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考同样的试卷,有硬性固定教育的倾向。后果是学生的求知欲,笔耕论文新浪博客,学习主动性甚至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逐渐消失殆尽,这样的教育使学生失去原有的个性和灵性。
《新教育风暴》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是北京某高校的副教授,他的孩子在北京当地一所中学读书,由于成绩平平,每每考试都排在后序,时时感到拖了全班的后腿,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不得不迁居国外——新西兰。据说,经过一段时间适应了那里的教育,孩子终于恢复了原有的自信和灵性,健康成长,还成了优等生。
这个事例反映出的是同样的问题,而在国外的境遇变化应引起我们认真的反思。
二、 营造宽松环境,发挥个性优势
人与人不同,存在着个性差异,千变万化,这个道理大家都清楚,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道理。我们学校曾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入学测试曾是学校的前十名,上课也比较努力认真,但他有一个习惯,上课听懂学会的东西就不再做作业或练习,有时间还要去打篮球,活动活动。一开始家长、老师想要纠正他的这个习惯,教育他课下一定要注意复习巩固,多做练习,该生听不进去,大家多次教育未果,最后只好听之任之。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也算“争气”,以高分考上省级示范性高中。
这个事例从另一个侧面又一次告诉我们:其一,人是有差异的,有个性的。一般的学习或教育规律不见得适合每个人,练习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必须因人而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其二,我们的教育应是多种多样的,须努力营造适合个性化发展的环境,去实施多样化的教育,因材施教,分类辅导。个性化培养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方向。
题海战术也许短期内会使孩子得到高分,但“过度”的学习却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只有适度的学习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知识的前提下,不要逼迫孩子去做那些简单重复的题目,那样只会磨掉孩子的学习欲望、学习主动性和学习优势,导致他们厌学。教育也要诊断,根据个性差异对症下药;教育不是惩罚,更不是机械重复。譬如:让学生把1+1=2等类型的题目抄写或重复做上一万遍的话,不仅对开发智力毫无用处,还会起到极坏的负面作用。要把重点放到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上,有时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因为这实际上是在考验着老师、家长的智慧,特别是胆识。它需要平和的心态,长期的观察和高层面的能力。切记不要把分数看成学生的唯一。
三、考试成绩期望值不必过高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事实:中国人自己培养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极少,因为我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非常不足。就基础教育而言,从中西方教育比较来看,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全球名列前茅,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得很扎实,中学生获奥林匹克大奖的也很多,有的竞赛项目大奖我们曾尽收囊中!可到大学二年级后,却逐渐落后于西方。教育专家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共识:这与我们过分追求考试成绩,有很大关系!考试有现成答案,现实课题却是未知数;考试有分数,但分数并不是学生的唯一。因此,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期望值不必过高。如果单纯追求考试分数而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就得不偿失了。
另外一种情况我们应尤为注意,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表明,智力正常学习一般的学生占据大多数,学习超常的学生比例很小,多元智能理论又告诉我们学生都有某方面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特长”因素。因此在理论上只追求学生学习成绩,过分看重考试是不恰当、不正确的,也无科学依据。要坚
本文编号:2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2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