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边缘生”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20:10
本文关键词: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边缘生”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边缘人”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在学校背景下,也存在“边缘人”,我们称之为“边缘生”。目前,对边缘生的研究有不少,但对何谓边缘生,教育界尚无定论。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以义务教育阶段的“边缘生”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微观层面,通过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对边缘生现象进行新的诠释。希望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以他们的表达和表现来反思边缘生的形成机制,并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本研究通过对“边缘人”概念发展脉络的追溯,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基础,从四个维度(仪式强度、中心/外围参与、社会密度、社会多样性)重新定义了“边缘生”,即处于课堂互动仪式的外围;很少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集体生活中参与度较低,与班集体疏离;具有强烈的孤独感的个人或较封闭的小群体。研究者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在一所中学初一年级组进行实地调查来收集资料,以整体观察和个案研究的方式,重点选取了14名研究对象。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解释,研究者从这些个案中概括出了七种类型,以打散资料的形式共同呈现了边缘生的生活状态及其思想。研究者从三个层序(课堂上/课堂外/内心中的互动仪式)探讨了边缘生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边缘生的形成原因有:共同关注点的的缺乏;共享的主动情感的缺失;情感能量转换的失败。这三点可概括为情感能量的不平等分配。进而,从情感能量的分层和情感的动力机制两方面对情感能量分配的不平等及这一不平等是怎样维持的深层原因进行了解读。本研究可以为边缘生的教育及发展提供反思和启发。第一,老师和家长要改变把问题当做“病”的观念,及对孩子放任不管的行为,要认识到“劝戒式”辅导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同时,学校应该建立并维系一种关心的文化和氛围,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并对学生的真实需要作出及时、恰当、个人化的反应。第二,从情感确认和情感表达着手,促进消极情感转换为积极情感。第三,要把握契机,通过后续的及时强化和老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参与,以新符号凝聚情感。只有从关注和情感入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学生的边缘化,也能在保证边缘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促使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边缘人 边缘生 互动仪式链 情感社会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5.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导言9-26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9-11
- (一) 研究缘起9-10
- (二) 研究意义10-11
- 二、文献综述11-21
- (一) 关于边缘人的相关研究11-18
- (二) 互动仪式链的相关研究18-20
- (三) 情感社会学理论的相关研究20-21
-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21-22
- (一) 研究目标21
- (二) 研究内容21-22
- 四、研究方法22-26
- (一) 进入现场22-24
- (二) 收集资料24-26
- 第一章 何谓边缘生26-34
- 一、边缘人理论的提出与扩展26-29
- (一) 边缘人理论的提出26-29
- (二) 边缘人理论的社会学意蕴29
- 二、互动仪式链的理论视角29-31
- 三、互动仪式链视角下边缘生的厘定31-34
- (一) 边缘生31-32
- (二) 边缘生与其他相关范畴的区别32-34
- 第二章 边缘生的呈现34-68
- 一、学生的生活环境34-35
- 二、边缘生的浮现35-36
- 三、七类边缘生的叙事36-68
- (一) “痴迷”学习的边缘人37-41
- (二) 被排斥者41-47
- (三) 亢奋反射的边缘人47-51
- (四) 孤独信徒51-54
- (五) 疏离的边缘人54-60
- (六) “安之若素”的边缘人60-63
- (七) 情境边缘人63-68
- 第三章 延展事实:边缘生的形成68-92
- 一、三个层序:形成过程68-78
- (一) 第一层序:课堂上的互动仪式69-70
- (二) 第二层序:课堂外的互动仪式70-74
- (三) 第三层序:内心中的互动仪式74-78
- 二、转向背后:形成原因78-85
- (一) 共同关注点的缺乏78-80
- (二) 共享的主动情感的缺失80-82
- (三) 情感能量转换的失败82-85
- 三、深层解读:形成机制85-92
- (一) 情感能量的分层85-88
- (二) 情感的动力机制88-92
- 第四章 反思与启示92-100
- 一、转变文化观念92-96
- (一) 批判把问题当做“病”的观念92-93
- (二) 运用“劝戒式”辅导法解决问题93-95
- (三) 回归关心——学校文化的转向95-96
- 二、促进情感转换96-98
- (一) 采用选择策略,重塑情感确认96-97
- (二) 营造安全氛围,鼓励情感表达97-98
- 三、利用符号凝聚情感98-100
- (一) 后续强化,“炫学生”98-99
- (二) 三方参与,圣化班级符号99-100
- 参考文献100-104
- 附录104-106
- 附录1 对校长的访谈提纲104
- 附录2 对教师的访谈提纲104
- 附录3 对边缘生的访谈提纲104-106
- 致谢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丹;;浅析课堂“边缘人”的成因及纠正对策[J];考试(综合版);2012年09期
2 史永帅;;浅谈城市中的边缘空间和权力[J];金田;2013年08期
3 李芸;;边缘人手记[J];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1998年05期
4 李s
本文编号:270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70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