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初中古诗词意象主题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05:07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饱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品读这些作品,对于我们感受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有着极其重要作用。鉴于中国古典古诗词的审美教学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国家一直将古诗词教学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地位更是不断提升。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意象的讲解,使学生领略诗歌情感内涵,感受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但受到教学课时不足和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存在单篇教学的模式。教师对于不同课文中的同一意象,是割裂开来讲解的,这样的教学形式阻碍了学生对同一意象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很难讲清意象所蕴含的内在情感,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鉴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和教学现状,本文以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理论为指导,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与探讨。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收集《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三篇课文的教学课例共计150篇,对每篇课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和统计,得出相应的图表数据。根据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归纳出传统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特点,为主题教学设计提供实际参考价值。第二章阐述主题教学的概念与特点、主题教学的基本原则等,为教学实践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是“水之意蕴与生命成长”的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在进行教学设计前,针对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情况设计并实施前测评估,在教学实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后测评估,还对一线教师的评价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主题教学设计实施前后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别,为进行教学总结与反思提供实践依据。第四章是对初中古诗词意象主题教学的反思,主要包括个人的教学反思和实践局限性的说明。
【学位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633.3
【部分图文】:

北固山,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结果评价


”18教学目标是教师期待学生能在课堂中达到的目标。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学结果评价的重要目标是否科学化、合理化,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效果。.1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篇目分类《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知识 70.7% 62.8% 65.3%能力 7.3% 15.0% 12.2%情感 22.0% 22.2% 22.5%总计 100% 100% 1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云;;高中语文诗词意象教学策略初探[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年08期

2 徐蕊;;古诗词欣赏性教学初探——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J];语文知识;2014年07期

3 张洪静;;《雨霖铃》教学案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年06期

4 张联盟;;探究意象教学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高考(综合版);2014年06期

5 王林燕;;打开思维闸门 透视诗词意象——刍议高中语文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年11期

6 陆贵芹;;简议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J];文理导航(上旬);2011年06期

7 窦桂梅;;朝向“伟大事物”——“主题教学”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0年05期

8 蔡琳雅;;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与意境的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5期

9 麦倩青;;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探析[J];教育导刊;2007年08期

10 刘向斌;;从清酒浊酒意象看唐代诗人的生命情怀[J];榆林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卉卉;人教版初中语文诗歌意象教学[D];闽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王永乐;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意象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3 曹贤;高中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4 徐旭;中学语文古诗词主题教学探索[D];吉林大学;2015年

5 焦兰兰;中学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6 梁婷婷;后村词意象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世明;中学语文古典诗歌主题教学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淑媛;苏轼诗歌雨意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刘洋;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10 彭先荣;中学古典诗词意象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87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887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7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