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流动教师工作适应状况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9 13:14
本文关键词:中小学流动教师工作适应状况的个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重要阶段。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得种种矛盾变得愈发凸显和尖锐。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是教育改革的动力源泉和重要基石。为了逐步缓解日益分化的教育差距,1996年,我国首次把建立教师流动的有效机制、积极进行教师定期交流纳入教育政策中来,并由此开启了迄今为止长达二十年的教师流动制度。教师流动制度作为我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承担着优化师资均衡、缓解教育差距的重要使命。那么,流动教师作为教师流动制度的执行者和直接参与者理应备受关注。然而,大多数学者集中于分析静态的教师流动政策和制度文本,而较少从流动教师鲜活的亲历中审视政策和制度。教师从一所学校流动到另外一所学校,不单单只是物理空间的简单转移,同时也意味着他离开了固有的家园,以新人的身份、新人的心态、新人的视角重新开启了另一段教师生涯。进入陌生学校后的工作适应情况不仅影响着流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本研究从教师群体出发,选取了三位中小学流动教师为典型个案,采用了以访谈和叙事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从流动教师对学校自然环境的适应、对学校管理的适应、对教学活动的适应以及对人际交往的适应四个维度上呈现了不同程度的适应状况,分析了影响流动教师工作适应状况的原因。研究发现,流动的意愿是主动还是被动,教师自身人格特征是外向还是内敛,教师对自身的专业能力是固步自封还是勤于反思是影响流动教师工作适应的个体因素;组织因素方面则主要包括学校自然环境、学校管理、教学活动及人际交往的影响。随后从政策的人性化考量、社会的合理化支持以及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层面探讨了促进流动教师顺利适应的可能路径。教师是流动制度的主体,是流动制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因此,个体的诉求、教师流动的社会基础应当被纳入国家教育制度的考量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意愿和个体诉求的双赢,使教师流动制度回归合理有序的轨道。
【关键词】:教师流动制度 流动教师 工作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5.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9
- 一、研究缘起8-9
- (一) 基于对教师流动制度的思考8
- (二) 基于对流动教师群体的关注8-9
- 二、研究意义9
- (一) 理论意义9
- (二) 实践意义9
- 三、核心概念界定9-10
- (一) 流动教师9
- (二) 工作适应9-10
- 四、相关理论基础10-11
- (一) 社会流动理论10
- (二) 需要层次理论10-11
- 五、相关文献综述11-15
- (一) 关于流动教师的相关文献综述11-13
- (二) 有关教师工作适应性的相关研究13-14
- (三) 有关流动教师工作适应性问题的研究14-15
- (四) 国外关于教师工作适应的研究15
- 六、研究设计15-19
- (一) 研究方法15-16
- (二) 研究对象16-17
- (三) 研究过程17-19
- 第二章 流动中的工作适应现状描述——三个典型个案的考察19-41
- 一、无可奈何的政策执行者:A老师19-26
- (一) 学校自然环境:“出乎意料”20-21
- (二) 学校管理:“教非所学”21-22
- (三) 教学活动:“班主任一肩挑”22-24
- (四) 人际交往:“不是一路人”24-25
- (五) 小结25-26
- 二、顺其自然的政策实践者:B老师26-33
- (一) 学校自然环境:“没什么不同”27-28
- (二) 学校管理:“开会太频繁了“28-29
- (三) 教学活动:“带了一个尾巴班“29-30
- (四) 人际交往:“我是个客人“30-32
- (五) 小结32-33
- 三、乐在其中的政策拥护者:C老师33-41
- (一) 学校自然环境:“心情很舒畅”34
- (二) 学校管理:“自由自觉”34-35
- (三) 教学活动:“展现自我”35-37
- (四) 人际交往:“士为知己者死”37-39
- (五) 小结39-41
- 第三章 影响中小学流动教师工作适应的原因分析41-51
- 一、个体因素41-46
- (一) 流动意愿:主动与被动41-43
- (二) 性格特征:外向与内向43-44
- (三) 专业能力:固守与反思44-46
- 二、组织因素46-51
- (一) 学校自然环境的影响46-48
- (二) 学校管理制度的限制48-49
- (三) 教学任务的分配49
- (四) 人际关系的疏离49-51
- 第四章 讨论与反思51-61
- 一、讨论51-58
- (一) 政策的人性化考量51-53
- (二) 社会的合理化支持53-55
- (三) 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55-58
- 二、反思58-61
- (一) 国家制度与个体诉求58-59
- (二) 教师流动的社会基础59-61
- 结语61-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6
本文关键词:中小学流动教师工作适应状况的个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5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95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