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使用教育类APP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辽宁省五所初中的调查
发布时间:2021-02-20 09:4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软件开发公司瞄准教育市场,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类APP,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各种教育类APP已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顺应时代的变化,教育类APP的合理使用可成为教学改革的新尝试。初中时学生学习关键阶段,研究初中生使用教育类APP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通过文献梳理,理清教育类APP的内涵、分类与表征。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基于TAM模型构建初中生使用教育类APP影响因素的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然而,初中生使用教育类APP的现状究竟如何,影响初中生使用教育类APP的因素究竟有哪些?这些都需从实证的角度进行探索求证。在文献研究及借鉴国内外现有调查工具的基础上,结合初中生学习特点,编制初中生使用教育类APP的现状问卷、初中生使用教育类APP影响因素问卷、初中生使用教育类APP现状的访谈提纲,为调查提供工具支持。为了探索初中生使用教育类APP的现状,随机选取辽宁省五所初中的学生307人,教师6人,分别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为验证依据TAM模型初拟的初中生使用教育类APP的影响因素模型及研究假设,在上述五所初中随机选取学生249人...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0-2理性行为理论模型
图 0-1 TAR 理论模型之,TRA 的前提假设是:①个体的行为是理性的,是受其自行为的意愿是该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具体如 0-2 所示,为受其行为意向影响,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共决定行为意信念和评估决定行为态度,个体的规范信念和遵守的愿望范。通过进一步研究,TRA 也有一定的局限。由于个体某己决定,同时受到这诸多外界因素制约,比如成本、资源便存有冲突。①
Davis 等人基于 TRA 理论提出技术接受理论模型(TAM),图0-4 所示。技术接受模型是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一个模型,技术接受模型能够用于解释说明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①。它认为个体的行为意向决定了个体的实际使用行为,使用态度和感知有用性共同决定行为意向,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决定使用态度,外部变量和感知易用性共同决定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则是由外部变量决定的。图 0-4 技术接受理论模型其中,实际使用是指用户对某一新技术的实际操作行为;行为意向是指用户想要使用某一新技术的意愿;使用态度是指用户对某一新技术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对使用该技术可能会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的主观感知;感知易用性是指用户对使用某一新技术的容易程度的主观感知;外部变量指其它可能影响潜在使用者对新技术的有用性及易用性认知的外部变量②。TRA、TPA 和 TAM 理论都是关于用户接受行为的模型。对于 TRA 模型来说,其实较为基础的预测解释模型,TRA 过度强调个体意志的决定作用,但个体意愿通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TRA 却没有考虑到。TPA 在 TRA 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将感知的行为控制因素添加进来,较 TRA 更为全面,但 TPA 适用情境范围有限,局限于一般的社会行为。TAM 是 TAR 的延伸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与思路[J]. 雷朝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1)
[2]“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线上课程与线下课堂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 王一丁.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7(09)
[3]教育APP的应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 张凤丹,陈仕品.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7(14)
[4]移动终端APP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高晶. 中国成人教育. 2017(06)
[5]移动教育APP的研发现状与应用问题分析[J]. 刘丹,胡卫星,李玉斌,李畅. 电化教育研究. 2016(08)
[6]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儿童学业成就?——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差异分析[J]. 李忠路,邱泽奇. 社会学研究. 2016(04)
[7]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教育APP现状研究[J]. 王婷,王楠.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6(12)
[8]“互联网+”时代,教师应用教育APP的策略探索[J]. 佘晓光,孟延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09)
[9]新型移动学习资源——教育APP发展模式探究[J]. 马玉慧,赵乐,李南南,王硕烁. 中国电化教育. 2016(04)
[10]互联网时代教育类APP开发——美国《教育技术开发人员指南》手册解读及启示[J]. 胡月,王以宁,徐鹏,张海. 中国电化教育. 2015(12)
硕士论文
[1]教育APP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玲.渤海大学 2017
[2]汉语学习类APP资源的调查及应用分析[D]. 盛赛.山东大学 2017
[3]体育运动类APP对大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D]. 李楠.中北大学 2017
[4]金融职业化教育类APP的发展策略研究[D]. 周璇.郑州大学 2017
[5]基于儿童心理、认知特点的教育类APP设计研究[D]. 王昕.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
[6]基于TAM模型的研究生移动学习影响因素研究[D]. 朱晶.山东师范大学 2015
[7]大学生移动学习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 熊明珠.苏州大学 2015
[8]基于移动终端的在线教育APP的设计与实现[D]. 高卓立.大连理工大学 2014
[9]基于UTAUT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谢爱珍.浙江师范大学 2012
[10]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D]. 姜国玉.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42587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0-2理性行为理论模型
图 0-1 TAR 理论模型之,TRA 的前提假设是:①个体的行为是理性的,是受其自行为的意愿是该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具体如 0-2 所示,为受其行为意向影响,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共决定行为意信念和评估决定行为态度,个体的规范信念和遵守的愿望范。通过进一步研究,TRA 也有一定的局限。由于个体某己决定,同时受到这诸多外界因素制约,比如成本、资源便存有冲突。①
Davis 等人基于 TRA 理论提出技术接受理论模型(TAM),图0-4 所示。技术接受模型是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一个模型,技术接受模型能够用于解释说明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①。它认为个体的行为意向决定了个体的实际使用行为,使用态度和感知有用性共同决定行为意向,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决定使用态度,外部变量和感知易用性共同决定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则是由外部变量决定的。图 0-4 技术接受理论模型其中,实际使用是指用户对某一新技术的实际操作行为;行为意向是指用户想要使用某一新技术的意愿;使用态度是指用户对某一新技术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对使用该技术可能会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的主观感知;感知易用性是指用户对使用某一新技术的容易程度的主观感知;外部变量指其它可能影响潜在使用者对新技术的有用性及易用性认知的外部变量②。TRA、TPA 和 TAM 理论都是关于用户接受行为的模型。对于 TRA 模型来说,其实较为基础的预测解释模型,TRA 过度强调个体意志的决定作用,但个体意愿通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TRA 却没有考虑到。TPA 在 TRA 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将感知的行为控制因素添加进来,较 TRA 更为全面,但 TPA 适用情境范围有限,局限于一般的社会行为。TAM 是 TAR 的延伸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与思路[J]. 雷朝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1)
[2]“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线上课程与线下课堂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 王一丁.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7(09)
[3]教育APP的应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 张凤丹,陈仕品.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7(14)
[4]移动终端APP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高晶. 中国成人教育. 2017(06)
[5]移动教育APP的研发现状与应用问题分析[J]. 刘丹,胡卫星,李玉斌,李畅. 电化教育研究. 2016(08)
[6]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儿童学业成就?——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差异分析[J]. 李忠路,邱泽奇. 社会学研究. 2016(04)
[7]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教育APP现状研究[J]. 王婷,王楠.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6(12)
[8]“互联网+”时代,教师应用教育APP的策略探索[J]. 佘晓光,孟延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09)
[9]新型移动学习资源——教育APP发展模式探究[J]. 马玉慧,赵乐,李南南,王硕烁. 中国电化教育. 2016(04)
[10]互联网时代教育类APP开发——美国《教育技术开发人员指南》手册解读及启示[J]. 胡月,王以宁,徐鹏,张海. 中国电化教育. 2015(12)
硕士论文
[1]教育APP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玲.渤海大学 2017
[2]汉语学习类APP资源的调查及应用分析[D]. 盛赛.山东大学 2017
[3]体育运动类APP对大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D]. 李楠.中北大学 2017
[4]金融职业化教育类APP的发展策略研究[D]. 周璇.郑州大学 2017
[5]基于儿童心理、认知特点的教育类APP设计研究[D]. 王昕.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
[6]基于TAM模型的研究生移动学习影响因素研究[D]. 朱晶.山东师范大学 2015
[7]大学生移动学习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 熊明珠.苏州大学 2015
[8]基于移动终端的在线教育APP的设计与实现[D]. 高卓立.大连理工大学 2014
[9]基于UTAUT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谢爱珍.浙江师范大学 2012
[10]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D]. 姜国玉.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42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042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