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初中语文咏怀类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5 18:21
  咏怀类古诗词是古代文人抒发个人怀抱情志的诗歌类型。在思想内容上,表现着创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与追求,对现实世界的感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人生规律的把握。在艺术形式上,创作者主要借意象、典故和历史陈迹来含蓄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使得咏怀类古诗词具有丰富的意蕴,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挖掘咏怀类古诗词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对健全初中生人格、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本文围绕初中语文咏怀类古诗词鉴赏教学进行研究,包括初中语文教材内咏怀类古诗词选篇统计与分析、初中语文咏怀类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初中语文咏怀类古诗词鉴赏教学理论依据和初中语文咏怀类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四个部分。对初中语文教材内咏怀类古诗词进行统计与分析,旨在深入了解教材中咏怀类古诗词的特点,依据诗歌特点展开教学,以最大化地实现咏怀类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意义。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初中语文教师咏怀类古诗词鉴赏教学情况,发现当前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缺乏对咏怀类古诗词的研究、教师缺乏对学生自主预习的引导、教师对作者介绍与背景资料的利用不足以及教师忽视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分析其深层原因,归结为教师在教材...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初中语文教材咏怀类古诗词统计与分析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咏怀类古诗词统计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咏怀类古诗词分析
二、初中语文咏怀类古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初中语文咏怀类古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咏怀类古诗词鉴赏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
三、初中语文咏怀类古诗词鉴赏教学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孟子《诗》教理论
四、初中语文咏怀类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一)加强教材处理,整合咏怀类古诗词教学
    (二)引导学生预习,深入咏怀类古诗词背景
    (三)总结学生预习,导入咏怀类古诗词教学
    (四)调动学生心理因素,立体鉴赏咏怀类古诗词
    (五)创设课堂良好氛围,深化鉴赏咏怀类古诗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阮籍《咏怀诗》的诗史意义——以唐人对阮籍《咏怀诗》的接受为视角[J]. 刘小兵.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2)
[2]阅读教学应以语言为中心培养学生语感[J]. 陆媛媛.  中国校外教育. 2015(17)
[3]阮籍《咏怀诗》所绽放的审美境界[J]. 齐瑞星,张健旺.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5(03)
[4]阮籍及其《咏怀诗》中的儒家思想倾向[J]. 何睿.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07)
[5]阮籍五言《咏怀诗》旨趣探求——以《咏怀诗》中的意象为径[J]. 段晓珍.  名作欣赏. 2014(11)
[6]阮籍《咏怀诗》对后世诗歌的影响[J]. 董继兵.  文学教育(下). 2009(09)
[7]论杜诗的以典咏怀手法[J]. 张戬.  唐都学刊. 2009(01)
[8]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创新要则[J]. 齐慧源.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6(06)
[9]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含义辨[J]. 张安祖.  求是学刊. 2006(06)
[10]论阮籍《咏怀诗》对诗歌文人化的贡献[J]. 鲁林华.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03)

硕士论文
[1]高中古诗词教学内容研究[D]. 邓岩.海南师范大学 2016
[2]知人论世法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D]. 王小侠.河北师范大学 2013
[3]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典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 韩茂华.华中师范大学 2013
[4]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情境创设”研究[D]. 印春芳.苏州大学 2013
[5]生命教育理论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D]. 顾洁敏.陕西师范大学 2013
[6]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实践研究[D]. 梁小涵.东北师范大学 2011
[7]建构主义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国古典山水诗阅读教学[D]. 严世芳.华中师范大学 2011
[8]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 汪光宏.华东师范大学 2010
[9]阮籍《咏怀诗》对心灵世界的开拓[D]. 赖海倩.兰州大学 2010
[10]论阮籍五言《咏怀诗》的文人化特征[D]. 吕辛福.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057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2057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e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