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6 11:36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对上海市高中青少年锻炼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深入了解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运动项目的开展情况,探究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背景下青少年(以下文中简称专项化青少年)和上海市高中传统体育课程背景下青少年(以下文中简称非专项化青少年)的锻炼行为有无差异,探究运动项目与专项化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关系,对上海市高中专项化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本研究使用自制问卷调查上海市高中专项化青少年和非专项化青少年的锻炼行为现状。结果显示:有85.9%的专项化青少年能够选上自己想选的运动项目,14.1%的青少年没有选上。在没选上的青少年中有73.4%的青少年是因为所报项目的人数过多,15.6%的青少年是因为想选的运动项目学校未开展。可见,上海市高中专项化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还无法满足每一位专项化青少年的运动需求。将专项化青少年和非专项化青少年的锻炼行为进行比较可知,由于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更加符合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需求,因此专项化青少年的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次数、锻炼态度和使用程度均好于非专项化青少年。将选上自己想选运动项目和没有选上自己想选运动项目青少年的锻炼行为进行比...
【文章来源】: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青少年想选该运动项目的原因图1的数据显示,在选上了自己想选运动项目的青少年中,有33%的青少年选择该运动项目的原因是对该运动项目感兴趣,且所占比例最高;部分专项化青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目;然而有 13.8%的青少年因为该项目学起来较为轻松;还有 11.8%的青为从事该项运动能找到自信心,所以选择了该运动项目;占比最低的两个仰慕该项目老师和其他,分别为 8%、1.6%。大部分青少年对选择运动项积极的态度,只有小部分的青少年因为懒惰心理,选择了对自己而言较为加容易通过考试的运动项目。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突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年能够基于自己的运动兴趣、锻炼需求和运动能力等选择体育专项课所学项目。而青少年在选择运动项目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动机也表明了青少年求的差异性。同时,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运动兴趣并不是影响青少年选择运的唯一因素。此外,专项化青少年选择学起来较为轻松的运动项目所表现避困难的心理和崇拜该运动项目的老师等也是左右专项化青少年选择自己运动项目的关键原因1。调查发现,青少年没有选上自己想选的运动项目的原因主要包括 5 (见图 2):(1)该项目人数过多导致未选上;(2)学校未开展该项目;(体原因不适合选择该项目;(4)技能水平未达到该项目的要求;(5)其他
图 3 专项化青少年与非专项化青少年锻炼时间图 3 的数据显示,专项化青少年平均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 21-3的人数最多,所占比例为 27.8%;其次是 31-59 分钟,所占比例为 23.1%;的专项化青少年平均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 11-20 分钟;8.4%的专项年平均每天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在 10 分钟以下;只有 19.4%的专项化青少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 60 分钟以上。尽管专项化青少年平均每天参与体育锻炼时间的情况不容乐观,但是时间的得分均值来看,专项化青少年平均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得分均大于非专项化青少年(3.24>2.34)。进一步经独立样本 T 检验得出,专项年和非专项化青少年在平均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上存在显著(P=0.00<0.05)。表明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青少年参与体育时间起到了促进作用。调查发现,大部分青少年表示自己没有时间参与体育这可能与高中期间青少年学业压力过大,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学习文化课的关。6.1.2 运动项目与专项化青少年锻炼时间的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特征[J]. 代俊.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01)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与实施策略[J]. 李世宏. 体育学刊. 2016(01)
[3]中国成年女性体育锻炼行为代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王富百慧,江崇民,王梅,张彦峰. 体育科学. 2015(09)
[4]上海市部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探索——以操舞类校本课程实施为例[J]. 王红英,任书堂,刘雪丽,杨再淮.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5(01)
[5]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J]. 张彦. 高教探索. 2014(05)
[6]中学生运动友谊质量、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J]. 杨剑,王韶君,季浏,高丽华.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04)
[7]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J]. 谢红光. 体育学刊. 2013(04)
[8]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与合作能力的相关研究[J]. 陈晓荣,张昕,柳友荣. 体育与科学. 2013(03)
[9]大学生心理资本、体育锻炼行为与人格发展关系研究[J]. 杨剑,崔红霞,陈福亮.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3(02)
[10]西南地区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妨碍因素研究报告[J]. 罗炯,唐炎,公立政.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01)
博士论文
[1]体育课程内容对普通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实验研究[D]. 王晖.华东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对上海市部分高中羽毛球课实施专项化教学的现状研究[D]. 盛新新.上海体育学院 2016
[2]上海市十二所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 解中亚.上海体育学院 2016
[3]上海市高中健美操专项课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代文娟.华东师范大学 2016
[4]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成效、问题及推行策略研究[D]. 薛成博.华东师范大学 2016
[5]上海市高中排球专项化课程实施研究[D]. 林娟.华东师范大学 2015
[6]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管理现状及建议研究[D]. 刘敏.上海体育学院 2015
[7]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背景下网球选项课程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 赵丹.上海体育学院 2015
[8]格林模式在纠正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误区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李玉雪.郑州大学 2015
[9]归属需求满足对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D]. 陶灵芝.宁波大学 2015
[10]重庆市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D]. 张同香.西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51268
【文章来源】: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青少年想选该运动项目的原因图1的数据显示,在选上了自己想选运动项目的青少年中,有33%的青少年选择该运动项目的原因是对该运动项目感兴趣,且所占比例最高;部分专项化青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目;然而有 13.8%的青少年因为该项目学起来较为轻松;还有 11.8%的青为从事该项运动能找到自信心,所以选择了该运动项目;占比最低的两个仰慕该项目老师和其他,分别为 8%、1.6%。大部分青少年对选择运动项积极的态度,只有小部分的青少年因为懒惰心理,选择了对自己而言较为加容易通过考试的运动项目。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突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年能够基于自己的运动兴趣、锻炼需求和运动能力等选择体育专项课所学项目。而青少年在选择运动项目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动机也表明了青少年求的差异性。同时,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运动兴趣并不是影响青少年选择运的唯一因素。此外,专项化青少年选择学起来较为轻松的运动项目所表现避困难的心理和崇拜该运动项目的老师等也是左右专项化青少年选择自己运动项目的关键原因1。调查发现,青少年没有选上自己想选的运动项目的原因主要包括 5 (见图 2):(1)该项目人数过多导致未选上;(2)学校未开展该项目;(体原因不适合选择该项目;(4)技能水平未达到该项目的要求;(5)其他
图 3 专项化青少年与非专项化青少年锻炼时间图 3 的数据显示,专项化青少年平均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 21-3的人数最多,所占比例为 27.8%;其次是 31-59 分钟,所占比例为 23.1%;的专项化青少年平均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 11-20 分钟;8.4%的专项年平均每天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在 10 分钟以下;只有 19.4%的专项化青少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 60 分钟以上。尽管专项化青少年平均每天参与体育锻炼时间的情况不容乐观,但是时间的得分均值来看,专项化青少年平均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得分均大于非专项化青少年(3.24>2.34)。进一步经独立样本 T 检验得出,专项年和非专项化青少年在平均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上存在显著(P=0.00<0.05)。表明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青少年参与体育时间起到了促进作用。调查发现,大部分青少年表示自己没有时间参与体育这可能与高中期间青少年学业压力过大,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学习文化课的关。6.1.2 运动项目与专项化青少年锻炼时间的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特征[J]. 代俊.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01)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与实施策略[J]. 李世宏. 体育学刊. 2016(01)
[3]中国成年女性体育锻炼行为代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王富百慧,江崇民,王梅,张彦峰. 体育科学. 2015(09)
[4]上海市部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探索——以操舞类校本课程实施为例[J]. 王红英,任书堂,刘雪丽,杨再淮.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5(01)
[5]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J]. 张彦. 高教探索. 2014(05)
[6]中学生运动友谊质量、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J]. 杨剑,王韶君,季浏,高丽华.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04)
[7]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J]. 谢红光. 体育学刊. 2013(04)
[8]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与合作能力的相关研究[J]. 陈晓荣,张昕,柳友荣. 体育与科学. 2013(03)
[9]大学生心理资本、体育锻炼行为与人格发展关系研究[J]. 杨剑,崔红霞,陈福亮.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3(02)
[10]西南地区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妨碍因素研究报告[J]. 罗炯,唐炎,公立政.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01)
博士论文
[1]体育课程内容对普通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实验研究[D]. 王晖.华东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对上海市部分高中羽毛球课实施专项化教学的现状研究[D]. 盛新新.上海体育学院 2016
[2]上海市十二所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 解中亚.上海体育学院 2016
[3]上海市高中健美操专项课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代文娟.华东师范大学 2016
[4]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成效、问题及推行策略研究[D]. 薛成博.华东师范大学 2016
[5]上海市高中排球专项化课程实施研究[D]. 林娟.华东师范大学 2015
[6]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管理现状及建议研究[D]. 刘敏.上海体育学院 2015
[7]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背景下网球选项课程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 赵丹.上海体育学院 2015
[8]格林模式在纠正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误区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李玉雪.郑州大学 2015
[9]归属需求满足对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D]. 陶灵芝.宁波大学 2015
[10]重庆市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D]. 张同香.西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51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251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