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高中人工智能教育应该教什么和如何教——基于四本《人工智能初步》教材的内容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28 14:43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主要载体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落地的重要依托,《人工智能初步》教材为人们理解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代表性样本。文章使用内容分析法,对目前完成的四本《人工智能初步》教材从知识内容、篇章结构、活动设计、评价方式和技术载体五个维度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发现:教学内容方面,教材覆盖了人工智能概念、特征、发展历程、核心算法、典型应用、模块开发、伦理与安全等学科大概念及知识点,各有侧重和拓展;篇章结构方面,四本教材风格各异,章节流程明晰;活动设计方面,主要通过研究性、项目式、探索式活动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和协作性等特点,兼顾了知识建构的深度和广度;评价方式方面,均以基于项目的学习评价为主、知识测试为辅,将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置于首位;技术载体方面,主要选用国产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和Python语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本教材也各有不足,文章讨论了可能的改进思路。 

【文章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2020,41(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高中人工智能教育应该教什么和如何教——基于四本《人工智能初步》教材的内容分析


四本教材的篇章结构比较

柱状图,知识模块,活动类型,核心


根据四本教材中11类活动在四大知识模块中的分布频次绘制柱状图,如图2所示。可见四本教材对活动类型的侧重有所不同。浙教版偏重思考类活动(29次),教科版则注重讨论类活动(19次),人教版偏好探究(24次)、项目实践(17次)、体验(15次)和阅读(26次)类活动,粤教版侧重讨论(20次)、探究(16次)和项目实践(27次)类活动。基于活动多样性的考虑,对于缺失的活动类型进行归纳后发现:浙教版缺少探究、阅读、拓展和调查;教科版缺少巩固类活动,阅读类活动也相对较少;人教版缺乏巩固、讨论和调查类活动;粤教版缺少练习和巩固类活动,思考与拓展类活动也相对较少。从活动类型的知识模块分布来看,浙教版的活动多分布在“核心算法”知识模块,教科版的活动多分布在“伦理与安全”知识模块,人教版的活动多分布在“核心算法”和“典型应用与趋势”知识模块,粤教版的活动则多分布在“核心算法”和“开发工具和开发平台”知识模块。综上所述,整体而言,各版本教材的学习活动类型丰富,较多集中在思考、讨论、探究和项目实践活动上;就知识模块分布而言,主要集中在“核心算法”部分。(二)活动记录表有利于学习和评价,但版本差异较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技术融合高等教育的学习理论、实践与创新——第四届教育技术国际会议(ICTE)综述[J]. 詹泽慧,姚佳静,李怡.  开放学习研究. 2019(04)
[2]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起点、内容与实施[J]. 李艺,钟柏昌.  中国电化教育. 2012(10)
[3]论知能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改革的一种新思路[J]. 钟柏昌,李艺.  电化教育研究. 2011(03)
[4]工作主线: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建设的新进展[J]. 钟柏昌,李艺,魏婷.  电化教育研究. 2004(10)



本文编号:3368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368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5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