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高中资优生酸碱反应概念发展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1 01:48
  酸碱反应概念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这部分内容,对于把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于酸碱反应概念的研究大多聚焦于酸和碱的定义以及学生对酸碱反应概念的建构这两个方面,而对于学生建构酸碱反应概念纵向发展过程的研究却很少。了解学生酸碱反应概念的发展情况对于教师把握学情、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我们重点研究了高中资优生酸碱反应概念的发展问题,期望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为酸碱反应概念发展的教学提供参考。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咨询专家,确定了以“微小发生分析法”为主要工具,探究高中资优生酸碱反应概念的发展情况。结合教材中酸碱反应概念相关知识,编制酸碱反应概念访谈提纲。采用Moore和Foy科学态度问卷进行预测,根据反馈结果对问卷进行修订。在正式调查阶段,以济宁市三所普通高中一、二年级70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修订后问卷的作答情况,从中选取六位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资优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酸碱概念发展的调查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对收集的语音资料数据进行转录与处理,对概念范畴进行编码和归类,并绘制学生酸碱反应概念发展流程图,进而了解学生酸碱...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中资优生酸碱反应概念发展的调查研究


学生D概念发展流程图

流程图,概念范畴,相关概念,转换关系


图 6-2 学生 A 酸碱反应概念范畴与相关概念范畴转换关系根据学生 A 的概念发展流程图,发现学生 A 在概念发展的初期表现较好对酸和碱有一定认识,例如提到酸,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盐酸、硫酸、醋酸,然能够从“电离”的这一概念范畴对“酸和碱”下定义,实现了概念范畴的转换例如以下访谈:I:同学你好。请你举几个酸的例子。A:盐酸、硫酸、醋酸、硝酸,等等。I:那你对酸的定义是什么呀?A:就是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物质。在概念发展的过程中学生 A 思维较为活跃,例如:I:那你认为酸有哪些性质呀?A:酸可以和金属活动性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反应然后放出氢气,可以和碱反应成盐和水,酸可以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可以和盐反应生成新酸和盐。I:那你刚刚说的这些酸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概念范畴,相关概念,碱反应,学生


表 6-3 学生 A 酸碱反应概念范畴间转换次数酸与碱 电离 指示剂 pH 中和反应 热 浓度概念转换次数 8 9 3 8 5 2 2由上表可知,学生 A 七个酸碱反应概念范畴均有转换现象发生,其中“电离”这一概念范畴的阶段转换次数最多,为九次,其次是“酸与碱”、“pH”、“中和反应”、“指示剂”,最后是“热”与“浓度”,这两个概念范畴转换的次数相同。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相关概念范畴间的转换能力较好的促进了学生 A概念的建构。(二)学生 B 酸碱反应概念范畴不同阶段转换情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利用科学史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以“物质的酸碱性”教学为例[J]. 白植隆.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6(18)
[2]沿革认知的变迁 促进观念的建构——以“常见的酸和碱”为例[J]. 孙成余.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5(13)
[3]构建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以“酸、碱、盐专题”复习教学为例[J]. 白蕊.  化学教育. 2015(07)
[4]现代酸碱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J]. 刘智成.  化学教育. 2010(06)
[5]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J]. 唐小俊.  教育探索. 2008(06)
[6]国外超常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综述[J]. 张炼.  中国特殊教育. 2004(07)
[7]中学化学基本概念学习属性分类及学习原理[J]. 谢祥林,李慧玉.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4(06)
[8]培养杰出人才的超常教育[J]. 贺淑曼,陈锡章.  中国人才. 1996(05)
[9]酸碱理论的发展[J]. 刘世修.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02)
[10]酸碱理论的发展现况介绍[J]. 汪群拥,尹占兰.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978(Z1)

博士论文
[1]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中的表征与策略研究[D]. 李桢.吉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高中地理概念学习障碍研究[D]. 朱俸贤.陕西师范大学 2015
[2]我国资优生培养模式变迁研究[D]. 孟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D]. 白英丽.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高中生化学知识建构能力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D]. 付丽.扬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29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429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3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