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人教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内容编排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31 14:25
  “一纲一本”时期,人们倾向于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一纲多本”时期,语文教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时研究者开始将关注点放在语文教材的研究上,语文教材研究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语文教材研究热度的不断提高,研究者逐渐将关注点放在语文教材中更加微观的部分。阅读部分和写作部分是语文教材编制的两大重要板块,其中写作部分的编写在语文教材中占据半壁江山,可见,人们对写作非常重视。语文教材中写作内容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和作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着重研究人教版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内容的编排情况,为日后语文教材合理编制写作内容提供建议。论文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本论文的缘由、意义、方法以及目前关于本论文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第一章分析了七到九年级人教版(2013修订版)和苏教版(2009年)语文教材中写作内容编排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为本论文顺利展开奠定基础。第二章是对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编排的内容及理论基础进行论述。写作内容编排情况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明确写作编排的内容及理论基础是研究本论文的关键所在,为本论文后续工作的顺... 

【文章来源】:长春师范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人教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内容编排比较研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部分关注度指数

英语,教育目标分类学,概念,名词性


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概念保持一致,每条知识陈述中的动词内涵十晰。动词性概念按照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过程维度的规律进行选择,先是“”维度的认知,再是“理解”维度的认知,最后是“运用、分析、评价、创度的认知。同时按照年级水平不同,认知水平也不同的思路编写动词性概念词性概念按照学科逻辑联系在一起,都是学科的专业概念,有明确的内涵。性概念与名词性概念的搭配是根据名词性概念所代表的知识类别来确定的。可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英语知识陈述是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课程结构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语文教材写作练习设计给我们的启示[J]. 胡洁.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7(14)
[2]写作教学的艰难探索——关于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编写[J].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 2017(08)
[3]中学写景抒情诗文教材的新范本——部编《语文》七上第一单元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J]. 刘真福.  语文教学通讯. 2016(26)
[4]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还是分离——基于叶圣陶读写关系观的探讨[J]. 周媚山,温小军.  课程教学研究. 2016(06)
[5]以写作为本位的语文教学观反思[J]. 何源.  语文建设. 2016(07)
[6]《国文百八课》对中学写作知识教学的启示[J]. 罗艳芳.  语文建设. 2016(07)
[7]探究写作评价方式 践行写作评价建议——兼评“新课标与初中语文新教材写作板块的对接”专题研讨课[J]. 刘春文.  语文知识. 2016(03)
[8]试论语文写作教学内容编排方式与教学的适应性——以语文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为例[J]. 赵悦彤.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12)
[9]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优缺点和教学策略[J]. 迟丽丽.  中国校外教育. 2015(32)
[10]论学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J]. 程翔.  课程.教材.教法. 2015(11)

硕士论文
[1]课标修订前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比较研究[D]. 裴艺霏.渤海大学 2015
[2]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比较研究[D]. 常方圆.渤海大学 2015
[3]人教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比较研究[D]. 姚渝.聊城大学 2015
[4]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训练系统研究[D]. 黄滟.广西师范大学 2015
[5]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知识状况研究[D]. 肖红艳.四川师范大学 2015
[6]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D]. 丁艳.四川师范大学 2014
[7]过程写作法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D]. 张敬.天津师范大学 2014
[8]人教版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编排体系比较研究[D]. 程燕.南京师范大学 2013
[9]初中语文课本中写作教学资源研究[D]. 汤小林.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0]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内容研究[D]. 陈冬云.华东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682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4682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d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