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师教育者跨文化敏感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疆教师教育者跨文化敏感度研究
【摘要】:跨文化敏感度是指人激发自己理解、欣赏并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属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部分。教师教育者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的教育工作者,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师,这一群体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的意义及影响则更为深远。本人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对教师教育者在教学情境中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碰撞之间的跨文化敏感度问题进行研究。由于跨文化敏感度研究乃至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较少利用教师教育者为样本来考察,本文拟在此方面有所突破。本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跨文化敏感度分为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五个维度。为了了解新疆教师教育者跨文化敏感度的现状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采用抽样的方法,对部分新疆教师教育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笔者发现新疆教师教育者跨文化敏感度整体水平较高,其中差异认同感最强,显示出新疆教师教育者在教学中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和认同感已建立起了思维模式;交际信心最弱,仍有部分教师教育者在教学中存在语言或沟通方式的障碍。同时通过访谈,分析归纳出对教师教育者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交往频率、专业背景、多民族地区生活年限、语言等因素,交往频率和专业背景通过SPSS测得差异显著,生活年限和语言在访谈中得到印证。并结合交际学、社会学理论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在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依据跨文化敏感度的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的培养方式;通过跨文化培训提升教师教育者的多元文化知识;教师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加强民族理解教育;从跨文化心理学中对避免文化冲突的微观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敏感度 教师教育者 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75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导论7-18
- 1.1 研究背景7-8
- 1.1.1 宏观环境:多元性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多元文化的教育格局7
- 1.1.2 现实困境:新疆教师教育者应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能力有待提高7-8
- 1.1.3 现实需求:跨文化敏感度是教师教育者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前提条件8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8-9
- 1.2.1 研究目的8
- 1.2.2 研究意义8-9
- 1.3 概念界定9-10
- 1.3.1 跨文化敏感度9
- 1.3.2 教师教育者9-10
- 1.4 跨文化敏感度研究综述10-16
- 1.4.1 跨文化敏感度概念的研究11-13
- 1.4.2 跨文化敏感度结构的研究—Chen&Starosta 的跨文化敏感度构架13-15
- 1.4.3 我国关于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15
- 1.4.4 相关研究述评15-16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16-17
- 1.5.1 研究思路16
- 1.5.2 研究方法16-17
- 1.6 研究样本的选择17
- 1.7 研究的创新之处17-18
- 2 新疆教师教育者跨文化敏感度现状调查及分析18-29
- 2.1 新疆教师教育者跨文化敏感度现状的整体分析19-20
- 2.2 跨文化敏感度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20-21
- 2.3 新疆教师教育者跨文化敏感度现状的具体维度分析21-28
- 2.3.1 对交际参与度的分析21-23
- 2.3.2 对差异认同感的分析23-24
- 2.3.3 对交际信心的分析24-26
- 2.3.4 对交际愉悦感的分析26-27
- 2.3.5 对交际专注度的分析27-28
- 2.4 小结28-29
- 3.新疆教师教育者跨文化敏感度影响因素分析29-33
- 3.1 性别、民族与跨文化敏感度29
- 3.2 交往频率与跨文化敏感度29-30
- 3.3 专业背景与跨文化敏感度30-31
- 3.4 多民族地区生活年限与跨文化敏感度31
- 3.5 语言对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31-32
- 3.6 小结32-33
- 4 思考与建议33-40
- 4.1 依据跨文化敏感度的阶段性选择有针对的培养方式33-35
- 4.1.1 在兴趣期中教师教育者需要发现感知文化间的差异,主动去接触不同文化33
- 4.1.2 在震荡期中,,教师教育者需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给予关注,积极去适应差异33-34
- 4.1.3 在磨合期中教师教育者需理解并接纳文化间的差异,并针对性选择教学方法34
- 4.1.4 在融合期中保持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欣赏,在发展中达到融合与统一34-35
- 4.2 通过跨文化培训提升教师教育者的跨文化知识35-36
- 4.2.1 在教师教育者职前与在职培训中增设跨文化课程35
- 4.2.2 通过在职实践增强教师教育者跨文化教育的实际教学能力35-36
- 4.3 教师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加强“民族理解教育”36
- 4.4 跨文化心理学上对避免跨文化冲突的微观建议36-40
- 4.4.1 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要具有同理心36-38
- 4.4.2 避免刻板印象38-39
- 4.4.3 在教学实践中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公平参与39-40
- 结语40-41
- 附录41-44
- 新疆教师教育者跨文化敏感度调查问卷41-43
- 新疆教师教育者跨文化敏感度访谈提纲43-44
- 参考文献44-48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48-49
- 后记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nglish Teaching[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4期
2 杨文良;;Examining the Role of Cultural Relativism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海外英语;2012年09期
3 周培蕊;;Analysis of Culture Shock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海外英语;2012年15期
4 侯丽琼;;Reflections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J];海外英语;2014年06期
5 杨芳;;The Impact of Language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海外英语;2010年03期
6 陈忠敏;;Strategies of Improving Students'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English Teaching[J];学周刊;2012年03期
7 蒋佩均;;A Pilot Study on Chinese Students’Intercultural Adaption in the UK[J];海外英语;2012年23期
8 周宇岚;;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双语学习;2007年10期
9 王晓玲;;Conflict Management in China and US:under the Influence of Face[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10期
10 马国玉;;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海外英语;2013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Koo Yew Lie;;A forest of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literacy practices:the case of Malaysian multilingual learners in higher education[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Culture,Self-Construal and Self-Disclosure:Linking Culture to Communicative Behavior[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On Empirical research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John W.Berry;;Cross - 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Psychology:Comparative Studies of Human Behaviour in Cultural Contexts[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A Conceptual Approach to the“Insider”and the“Outsider”[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任秀珍;王宏伟;;A Study of Stereotyp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Cul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Promot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rough Public Speaking Education[A];全球化中的英语演讲:挑战与创新——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Hora W.Tjitra;;A Grounded Research on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nd Sensitivity of Chinese Professionals in International Industry[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Steve J.Kulich;;Analyzing Chinese Identity Today—New Insights into Identity Domains of Young Adults in Transition[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Guo Xiuzhen;Wang Mei;;Introduction of Culture into English Teaching[A];2013年教育技术与管理科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松;跨文化语境下交际顾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娜;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于婷;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探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刘欢;新疆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相关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4 徐婷;新疆大学生和俄罗斯大学生“友谊”价值观比较[D];新疆大学;2015年
5 刘璐;大学生语用能力与跨文化敏感度相关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琼;跨文化互动中人际关系管理[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7 金辉;小学生国外游学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娇;[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9 李妮;[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10 梅俞杰;国外旅居经历对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敏感度影响的调查[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45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745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