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标记性对举构式的认知和习得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语标记性对举构式的认知和习得研究
【摘要】:汉语标记性对举构式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的口语表达式。这类表达式的构成非常特殊,常常可以实现句法规则的超常规组合。文章立足于此类构式,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该类构式进行分析,并将此类构式和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标记性对举构式的学习偏误和教学策略,希望能进一步推动汉语标记性对举构式的理论和习得研究。
【作者单位】: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
【关键词】: 标记性 对举 构式 认知 习得
【基金】:大连外国语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汉语标记性对举构式的认知和习得研究”[项目编号:2012XJQN3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95.3
【正文快照】: 一、引言汉语格式化对举格式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口语表达形式,这类构式主要包括:“A的A,B的B、A不A,B不B、A一量,B一量、A是A,B是B、A归A,B归B。”这类对举格式两个成分前后对举,形式上对称,意义上互补。整个格式的意义不是分句意义的简单并列加和,而是互补表义。构式语法理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宗守云;汉语“N不N”句研究[J];德州师专学报;1996年03期
2 周毕吉;浅析“A一量B一量”式并列短语[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王刚;;对举格式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4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1期
5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6 董燕萍,梁君英;走近构式语法[J];现代外语;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李艳;;移就中的生命度等级转移规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丁凌云;;双音节复合词语序排列中的认知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宣恒大;;现代汉语“名词+名词”歧义格式及其理解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孟小宇;;象似性理论对于英汉定语位置异同的解释[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马亚娜;;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在句法上的体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文艳;;关于英汉对比下汉语语序的理据性和象似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4 张静;;宋词的象似性微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5 张梅岗;张艳秋;;论英语基本连接图式结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艳;话语标记“你看(说)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叶丹丽;“A_单+V”结构的语义组合和句法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伟;旷书文;;试论对举结构的分类与功能[J];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张国宪;;论对举格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3 刘云;;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现象及其作用[J];汉语学报;2006年04期
4 沈家煊;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3期
5 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J];中国语文;1999年02期
6 沈家煊;说“偷”和“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1期
7 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立云;现代汉语对举格式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Paul de Lacy;翟红华;马秋武;;《标记性在音系中的弱化与保留》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5期
2 赵凌;;文化标记性理论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李小英;;英汉句子起点的标记性在翻译中的体现[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 童淑华;反义词对的标记性特征[J];云梦学刊;2001年01期
5 黄会健;语言标记性的选择对语言使用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6 刘云;论篇名语言的标记性[J];云梦学刊;2003年04期
7 王鲁男;;标记性与二语习得[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陈甜;;语言中的标记性问题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柴婷;;英语反义词对的标记性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周卫东;;反义词的标记性与语言使用所遵循的原则[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凌;;文化的标记性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王立非;;语言标记性的诠释与发展[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陈莹莹;;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英、汉句法关系的标记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丽斌;中外语言学英文期刊论文标记性名词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费丽敏;论静词的有无标记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谢伟霞;句内视角化的标记性对句子加工的影响[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李莎;从标记—价值配置标记性探讨BBC及《每日邮报》2012伦敦奥运会中涉华报道的立场[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5 张远扬;从历时视角对比分析吴江和温州方言的音系标记性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连朝霞;“老”=“old”?-“老”字的标记性及其中英文社会认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宣菲菲;认知标记性对汉英中介语中双及物构式迁移的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刘晓慧;基于语料库的中外学术语篇标记性名词使用对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罗睿华;英汉名词标记性对比研究及其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沈燕杰;从篇章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汉英翻译中CF标记性主位的语篇构建功能[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337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033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