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给”字句的语义解释
本文关键词:常用“给”字句的语义解释
【摘要】:"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常用词,用法相当复杂。将常用"给"字句放在一起进行考察,目的在于从语义层次上对"给"的各种用法进行一致的解释。"给"的核心义素是"赋予",在不同语境中,赋予物隶属于实体、服务、状态、机会等四个不同的子范畴,分别采用不同的句法形式表示。这样的解释既可以跨越词类,也可以降低"给"字句的学习难度,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中文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9YJC740050:《基于模型的现代汉语动名组合问题研究》)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2009EYY001:《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动名组合问题研究》)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一般项目(10YZ21:《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动名组合问题研究》)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现代汉语中,“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常用词,其用法相当复杂。从词性上来说,兼有动词、介词和助词三种(有些方言中还兼属连词),而“给”作为介词时又可以引介施事、受事、对象、受益等多种语义角色。从句式上来说,“给”字句经常与其他多种特殊句式如双宾句、“把”字句、“被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2 徐丹;北京话中的语法标记词“给”[J];方言;199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向阳;;九寨沟方言“把”字句及“给”字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袁健惠;;先秦汉语受事前置句类型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周国光,黎洪;现代汉语制作动词的配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张孝荣;;汉语话题结构及其优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胡寒婕;;用“标记理论”来解释中国学生英语口语存在的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9 吴娴;;“好容易”与“好不容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熊艳萍;;标记理论在旅游英语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陈瑶;;“给予”义动词兼表“施受”的动因研究——以徽语祁门话的“分”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学辉;;说“好个N!”[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星;;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的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玲,沛如;关于“NP_1+VP+NP_3+给+NP_2”句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杨成凯;;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中)[J];国外语言学;1986年02期
3 Тань Аошуан;卫志强;;现代汉语中的“把”字结构和“被”字结构[J];国外语言学;1989年04期
4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5 徐丹;北京话中的语法标记词“给”[J];方言;199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俊;;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比喻的句法形式[J];修辞学习;2007年01期
2 高晓;;汉语成语的句法形式特点探析[J];语文学刊;2006年20期
3 周旭慧;;试析“吃了他三个苹果”的句法形式[J];青春岁月;2012年16期
4 李延梅,汪沛;陕北方言反复问句的句法形式[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聂敏熙;四川话的“只有”和含“只有”的一种句法形式[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6 蔡凯燕;;“空”与“虚”的句法形式差异分析[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3年02期
7 朱曼殊;宋正国;;儿童对因果复合句的判断[J];应用心理学;1992年03期
8 赵凌志;;On Information Structure in Discourse Analysis[J];青年文学家;2012年21期
9 骆瑞鹤;李柳情;;陈f 句法观论略[J];船山学刊;2011年04期
10 陈中;论词的句法形式及其功能——关于俄语基本句法构造单位的分析[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沙润霞;;从双宾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双宾句的句法形式考察一类“动宾结构+宾语”句式[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倩倩;《左传》“行走”义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志红;说“一A”[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高丹;给予双宾语句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徐雯雯;《论衡》疑问句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51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15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