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外汉语多义词教学——“求同存异”,以“爱”为例
本文关键词:谈对外汉语多义词教学——“求同存异”,以“爱”为例
【摘要】:在多义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让学习者有效区别和记忆各个义项一直是难点。本文以高频词汇"爱"为例,提出"求同存异"的教学策略。在分析"爱1"与"爱2"的句法、语义区别的同时,建议把隐喻作为多义词教学的切入点,把汉语词语意义形成的认知过程展示给汉语学习者。这不仅有助于区别词语之间的差异,同时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隐喻能力,提高词汇的记忆效果。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95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一词多义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它是指一种词汇形式拥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义项,而这些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就叫多义词。在多义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区别名目繁多的义项,帮助学生高效记忆和正确使用这些词一直是个难点。本文以高频词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淑媛;;隐喻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王红斌;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范围和类别[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3 王寅,李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4 任俊香;;隐喻认知过程与外语词汇教学[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凌;论非现实语义范畴[D];复旦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懿;;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解释力[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束玫娟;;新闻语篇中的言语隐喻及非言语隐喻——以《纽约时报》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周健;;方位词INTO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性扩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刘艳春;;标题中的隐喻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孙妍;;浅谈意象图式与英语介词的学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7 王红丽;;现代英语隐性否定的表现形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8 孙婷;刘丙桥;;愤怒情感背后的隐喻文化认知因素——英汉谚语中的愤怒情感隐喻的异同及其文化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9 耿丽敏;王斌;;空间隐喻分析——以《红楼梦》中上、下、高、低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章娟娟;;英汉疾病概念隐喻对比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张激波;;隐喻认知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解释[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黎金娥;英语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朱莹;旅游宣传手册翻译中的隐喻、转喻及其表达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晓玲;中西“离家”童话的一项认知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徐静;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楚辞》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雪;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科技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韦金华;从认知语境视角分析《我有一个梦想》中的隐喻[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旷章红;认知映射视角下的颜色隐喻翻译[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颖迪;《茶馆》中隐喻翻译的认知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杨丽敏;反义动词的对称与不对称[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汤丹;文学语篇中的象似性与连贯[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利贞;论动力情态的现实否定[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2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3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4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5 张谊生;略论时制助词“来着”——兼论“来着~1”与“的~2”以及“来着~2”的区别[J];大理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6 邢福义;“起去”的普方古检视[J];方言;2002年02期
7 姜亚军;张辉;;国外隐喻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8 丰竞;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周小兵;频度副词的划类与使用规则[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徐杰;;句子的中心与助动词占据的谓头语法位置[J];汉语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李敏;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万莹;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谢慧萍;现代汉语动词表层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雅琳;;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崔伟慧;崔伟丽;;基于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的多义词习得[J];海外英语;2010年10期
3 王剑;论维柯创造说及其对古希腊摹仿说的发展[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朱宇娟;;浅析转喻和隐喻的实质性区别[J];考试周刊;2009年14期
5 李颖;祁雪;吴春红;;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多义词习得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S1期
6 殷书林;;影子的隐喻——评默温的普利策奖新诗集《天狼星的影子》[J];外国文学;2010年01期
7 万红梅;;多义词“口”的语义认知分析[J];日语知识;2009年01期
8 陈玉珍;;认知视野下多义词的词典表征方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9 滕晓梅;;从认知的角度看隐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王伟;;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学习[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炜;;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丁冰;;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3 刘晓梅;;多义词语法属性的地位与作用——兼论分立义项的语法标准[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4 田浩;;心理学概念的界定:从抽象化到语境化[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宋红岭;;“身体”何谓——身体美学理论探讨之一[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陈英敏;高峰强;;隐喻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康家珑;;一符多义的逻辑机制[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8 孟维杰;;论心理学隐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李静;卢家楣;;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易正辉;徐庆华;吴国君;;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沈向兴 谭晶纯;留住城市的记忆[N];云南日报;2000年
2 梁虹;记忆中的德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3 本报记者撰稿;记忆2001·教育(下)[N];工人日报;2002年
4 胡兆燕;莫让人类失去记忆[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钟晓春;童年的记忆[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许道明;记忆中的张世禄先生[N];解放日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杨雪梅;我们的记忆 世界的记忆[N];人民日报;2002年
8 李敬泽;黑的 消失的 存于记忆的海[N];文艺报;2001年
9 金亮;记忆分五种 种种各不同 专家说:死记硬背是笨办法[N];中国医药报;2001年
10 胡祝;记忆棒比拼SD,,谁执牛耳?[N];电脑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2 王洪刚;外语教学中引入隐喻对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与思维模式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彰晖;哮喘气道炎症中的肺局部淋巴细胞的记忆[D];四川大学;2004年
4 贺天平;量子力学模态解释及其方法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5 程亚丽;从晚清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刘婷;神经元集群小波—聚类编码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8 傅光明;老舍之死与口述历史[D];河南大学;2005年
9 高峻;前扣带回皮质致敏与内脏高敏感的关系[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10 张家兴;模拟高原间歇性低氧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雪;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多义词习得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张慧芳;多义性在原型范畴理论上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张雪珠;多义网络的认知解读[D];湘潭大学;2006年
4 周心诚;认知语言视角下的多义词研究以及对词汇教学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杜瑞杰;多义词对阅读理解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6 符晶;三岁前汉语儿童多义词习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朱丽霞;从认知的角度看一词多义:对汉字“过”的个案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陈晓光;汉语“生、活和死”的多义词认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炜;试论多义词的认知理据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89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189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