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字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本文关键词: 对外汉字教学 形声字 会意字 音形义 出处:《学术界》200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汉字教学中遇到的形声字与会意字的争议问题、解释字义过程中是否需要追溯字源的问题、解释字义时唯物与唯心的争议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探讨,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推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式的学习、研究和教学方式;教学者更应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正确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继承与发扬的关系;明晰汉字学术研究与实际教学的界限,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汉字的学习者尽快地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is paper explains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trace back the source of character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probes into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materialism and idealism in explaining the meaning of characters,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learning, research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i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Chinese characters;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ctual effect of teaching,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reality, between spirit and material, betwee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 limit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should be clarifi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should be handled well so that learners of Chinese characters could grasp the phonetic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s soon as possibl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H195
【正文快照】: 学习汉字主要是理解并掌握好汉字的音形义,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就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探讨。一、义乎?音乎?《说文解字》开创了文字学研究的先河,许慎用毕生的精力研究9353个字的造字方法,然而他把7697个字都当作了形声字,占总数的82%强。这给后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建辉;《说文解字》训释语中双音词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陶立莉;;麒麟形象考述[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孙建军;汉字的超符号功能及其文化意义[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4 张弛;汉字与远古人类的居住习俗[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汤云航;女娲神话考源[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6 汤云航,吴丽君;宀部字与古代居住文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7 杨超;;《玉篇》在辞书编纂史上的贡献[J];辞书研究;2005年04期
8 蔡英杰;白、伯、百、魄、柏、舶、皤同源说略[J];古汉语研究;2003年01期
9 陈发喜;甲骨文女性文化简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曹丽环;从汉语汉字看汉民族的贵和心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林雅贞;章之文;;谈辞典编纂时应剔除文意训诂[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朴兴诛;;对韩汉字文化教学[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小忙;西夏文正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蒋红斌;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从汉字字体演进的外部因素比较来探索设计的创造性[D];清华大学;2004年
3 李静;幼儿汉字多元化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郑朝晖;述者微言—惠栋易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张晓霞;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05年
6 陶绍清;《唐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卞仁海;杨树达训诂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申红义;出土楚简与传世典籍异文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谷鹏飞;应用美学学科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10 邓享璋;闽北、闽中方言语音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立;英汉委婉语之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贾淑杰;战国楚简《五行》校注[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浩;论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吴忠华;敬德与敬业精神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敏;由《尔雅》、《方言》、《说文》、《释名》看汉代训诂的发展[D];暨南大学;2003年
6 王俊英;《说文解字》省形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宋仁桃;秦汉家庭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8 吴喜娜;汉字手写轨迹及特征的自检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春风;《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的字形规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晓晖;《说文解字系传》对段玉裁、桂馥《说文》研究的影响举例[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时习之;要注意汉字的正确读音——朝鲜族同志读错汉字音的几个类型[J];汉语学习;1980年01期
2 罗丹;怎样使用工具书[J];汉语学习;1980年05期
3 黄绮;论古韵分部及支、脂、之是否应分为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周显铭 ,吴道勤;世界文字的演进规律与汉字改革[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3期
5 西藏民族学院预科汉文组;突出汉字结构规律 培养学员识字能力——谈谈藏族汉字教学[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6 郑会生;谈汉字的转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7 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序[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8 王学作;汉字图表教学法浅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1期
9 王学作;析字教学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4期
10 姚亚平;从会意字的构成看汉语字法和词法的一致性[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坤雅;;声旁能不能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发挥作用?——声旁问题的再考察[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2 李燕;康加深;;现代汉语形声字声符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3 陈原;;在文化背景接触下进行的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苑玉成;;论汉字符号系统的形成和发展[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5 李建钊;;汉字符号的逻辑功能[A];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年
6 樊明亚;;汉字符的语用“六书”[A];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肖甫春;;《诗经》古今字之嬗变[A];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杨秋泽;王玉新;;形声字认知功能浅析[A];语海新探(第五辑)——信息网络时代中日韩语文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附录二:山东省语言学会第13次年会论文目录[A];语海新探(第五辑)——信息网络时代中日韩语文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从象形字到形声字[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健;汉字是一幅神秘的图画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2 刘曼华 作者单位:北京景山学校;集中识字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湖南省岳阳市教科所 贾国均;字理识字教法举隅[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曼熳;帮您消除语言差错[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5 吉林省磐石市教师进修学校 赵书云;在规律中教识字[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教授博士后 郝铁川;中国语言、思维与法律[N];法制日报;2002年
7 张开逊;回望人类发明之路[N];大众科技报;2003年
8 张开逊;回望人类发明之路[N];大众科技报;2003年
9 郴州市招旅小学 周跃华;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培养独立识字能力[N];湖南经济报;2003年
10 马银琴;以传播为参照的动态研究法[N];人民政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甘露;纳西东巴文假借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钟如雄;汉字转注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王建勤;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的模拟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4 王骏;字本位与认知法的对外汉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89年
6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蔡永贵;汉字字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瑞汉;义音汉字系统的创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霞;《文选》李善注引《说文》资料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2 刘文丽;《广韵声系》牙音字分类校释[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3 冯靓芸;通假的发展演变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郭振伟;现代汉字性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瑞烽;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基础汉语教材的汉字教学内容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6 叶玉英;《文源》的文字学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崇礼;《说文解字》大徐本按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邱进春;汉字的形声组合概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韦嘉;现代汉字常用形声字声旁表音情况探索[D];广西大学;2003年
10 薛永刚;《说文解字》小篆异体字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77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477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