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与汉语国际推广
本文选题:北京文化 切入点:中国文化 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摘要】: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激烈竞争,使"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国际文化现象。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后,开始转向汉语国际推广,主动积极地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为中国首善之区的北京,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具有独特的历史使命:在建构文化交往平台、弘扬传统文化、展示当今中国文化风貌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汉语国际推广在体制创新、宣传策略、理论研究和信息建设等环节上均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文化建设在如何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方面还应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努力提升市民素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the "Chinese fever" continues to heat up in the world, has become a concern of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phenomenon. At the same time, Chin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as developed for half a century, began to turn to th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Chinese, actively expand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influence. As Chinese national capital Beijing, has a unique historical mission in Chines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platform,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oday's China cultural aspects of current exhibition; Chines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in system innovation, promotion strategy, theory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the links there are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Beijing should also fully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n how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effor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itizens and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文化系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北京文化发展报告”(06AFZH049)
【分类号】:H195;G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金立鑫;;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策略和学科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朱瑞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亦乔;;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问题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吴娜;解读中西文化间距[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李学丽,王鹤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及价值观教育[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孙兰英;全球化与当代政治文化社会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04期
6 汪国培;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系探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李荣海;多元互动:全球化背景中的文化走向[J];求实;2003年01期
8 周蔚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04期
9 曾昭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道德精神[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毛蔚兰;全球化中的全球伦理[J];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彭春凝;论经济法的伦理基础[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包仕国;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任一鸣;蒋彝作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芳兰;留学生朗读说话中停延能力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李萍;信仰危机与价值选择[D];苏州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罗青松;;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评析——兼谈《全美中小学中文学习目标》的作用与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1期
2 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平;;柬埔寨的华文教学与中国文化[J];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2 程龙;;电影资源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以美国孔子学院为例[J];中国电影市场;2011年08期
3 赵静;;论高校英汉双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4 花志红;;试探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浸润[J];大家;2011年16期
5 ;视点[J];走向世界;2011年19期
6 王添淼;;文化定势与文化传播——国际汉语教师的认知困境[J];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03期
7 张红琳;;“最中国汉字”的文化意义[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郭力;;汉语文化教材出版现状与开发策略[J];国际汉语;2011年01期
9 华卫民;;汉语教学在海外与在中国内地的区别[J];国际汉语;2011年01期
10 ;保加利亚索非亚孔子学院举办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J];丝绸之路;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永昌;;翻译,要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于晓鹏;;春风雅言[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3 陆永昌;;礼仪之邦为何被妖魔化——文化战略与翻译进程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彭泽润;;不能把胡乱解释文字的游戏当做科学[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戴逸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6 张友琴;;On Differences between“East”and“West”[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何红艳;;汉译佛典与杜诗语汇[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8 曾田力;;大自然中的“吟”与“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9 王景丹;;谈中西文化对话中的民族文化立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连真然;;向百科词典类编者进一言——中国内容的条目应附外文[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夏可;中国须冷静面对全球中文热[N];文学报;2006年
2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徐中玉;《论语》和中国文化[N];解放日报;2011年
3 余冠仕;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发布[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倪蔚薇;锡城外教热衷中国文化[N];无锡日报;2008年
5 白洁 侯雪静;提高翻译水平,消除“文化赤字”[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本报驻京记者 邓的荣 孙佳华;当孔子再度周游列国……[N];解放日报;2006年
7 主讲人 王蒙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全国政协常委;汉字与中国文化(一)[N];中国社会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郭扶庚邋本报通讯员 潘聪平;汉语让我们触摸中国[N];光明日报;2007年
9 白洁邋侯雪静;翻译成中国文化输出瓶颈[N];文学报;2007年
10 记者 杨娟 付尧 实习生 顾玮懿;“洋苏州”引发汉语热[N];苏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平;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宋海云;论中国文化意象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茜;中国文化内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差异[D];重庆大学;2007年
2 胡菊花;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看中国文化的输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曾珠璇;翻译与中国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YOO MIYEON(柳美娟);面向韩国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影像课设计[D];山东大学;2012年
5 武卓;汉语成语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精神[D];天津大学;2005年
6 安熙贞;韩国高中汉语课程中文化内容教学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葛慧颖;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8 杨安;《赏京剧学文化》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张稳刚(Zhang Wengang);中国风俗课教学范例[D];兰州大学;2012年
10 杜青云;从接受方的视角看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外交[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15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715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