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商
本文选题:场所格助词 + 处所宾语 ; 参考:《外语研究》2006年01期
【摘要】:本文从日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的有关空间表达方式的误用问题着手,对比研究了日语的场所格助词「を」句式和汉语的处所宾语结构。语料考察显示,日语的场所格助词「を」句式和汉语的处所宾语结构在表示移动的“起点”、“经过点”和“作用域”时,具有对应关系。本文并进一步从汉日构词法差异的角度分析了这种对应关系范围内存在的部分例外现象。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misuse of spatial expressions found in Japanese teaching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entence structure of the locative auxiliary "Li" in Japanes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locative object. The data show that the Japanese locative auxiliary "Li" sentence and the Chinese local object structure have a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hen they indicate the "starting point", "passing point" and "scope" of movem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word-form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exceptions in the scope of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分类号】:H3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8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9 柳国栋;;《论语》重叠词略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王葆华;同动式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安琛;;重叠式动补短语的句法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星;;汉英定语语序的对比分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7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冰;《红楼梦》中茶”相关行为映射译者风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立胜;;“V到”小句中“V”与“到”结合紧密程度的连续统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衍妮;;谈新词语中带体词性宾语的动词[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陆俭明;王黎;;开展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语法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纪梅;汉语常用单音动词带宾情况的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左双菊;位移动词“来/去”带宾能力的历时、共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魏红;面向汉语习得的常用动词带宾情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丁建川;《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周卫华;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动宾语义搭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旭;现代汉语处所宾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朱礼金;现代汉语碰撞类动词的句法语义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卢莉;趋向补语“下”的语法化过程及相关句法语义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政卿;汉语起点处所范畴的句法表达及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杜诚忠;现代汉语饮食类动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曾娟;“上/下+N”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邵平和;山东单县话“上/下+宾语”结构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艳频;动宾式动词带宾语(VO_1+O_2)现象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9 潘望;现代汉语“V向+NP”格式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伟丽;“去”从离义到往义演变的考察[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82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782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