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写作课初探
本文选题:对外汉语教学 + 写作 ; 参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5期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初中级阶段的写作课跟母语教学的写作课有什么不同?写作课怎样才能更有针对性?本文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分析话语形成的心理过程,指出这一心理过程实际上存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话语动机到深层结构;第二阶段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母语写作训练是两个阶段的全过程。对外汉语教学初中级阶段写作课的任务是使学生在表达时语言上符合汉语的习惯,实际上只涉及第二阶段即深层到表层的转换过程。所以我们不用把第一阶段的过程也纳入到对外汉语教学写作课中,以避免加重写作课的负担,降低写作训练的效率。根据这样的理论,本文在最后推荐了几种训练方法。
[Abstract]: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riting course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stag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he writing course in mother tongue teaching? How can writing courses be more target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discourse formation with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or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actually two stages in this psychological process. The first stage is from discourse motivation to deep structure, and the second stage is from deep structure to surface structure. The training of mother tongue writing is the whole process of two stages. The task of writing course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stag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to make the students conform to the habit of Chinese when they express it. In fact, it only involves the conversion process from the second stage to the surface layer. Therefore, we do not need to include the first stage of the process in the writing clas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order to avoid increasing the burden of writing class and reduce the efficiency of writing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this paper recommends several training methods at the end.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烈炯;;Chomsky的心智主义语言观[J];国外语言学;199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曰国;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2 周晓岩;论Chomsky语言学理论的哲学基础[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4期
3 谢芳芳,谢燕燕;语言的认知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徐海铭,程金生;乔姆斯基语言观的哲学分析[J];江海学刊;1999年03期
5 柴辉;;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语言学浅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熊建国;论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影响[J];青海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7 陈艳芳;乔姆斯基、韩礼德的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学说之比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8 程芳;;乔姆斯基理论的论证思路建构——语言学角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林书武;《隐喻与认知》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4期
10 程芳;;乔姆斯基语言学哲学思想解读[J];现代外语;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新彬;儿童语言习得的“形式—功能互补”理论研究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向东;词汇教学理论及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渐离;;写作运动[J];北方文学;2006年09期
2 李霞;;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本体研究问题[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3 董一菲;;大巧若拙[J];同学少年;2011年06期
4 彭旖琨;;笛安:可以写作是我此生最幸运的事[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0年08期
5 罗忠贤;;著名作家妙论写作“三人行”[J];阅读与写作;2011年05期
6 王兆飞;;2011年6月六级写作真题评析[J];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11年09期
7 李玲玉;;钟墨 写作强大着我的内心[J];东北之窗;2011年11期
8 ;略萨语录[J];延河;2011年07期
9 三毛;;开天窗的三毛[J];意林;2011年15期
10 郑小燕;;生活写作——写作“现在”的过去[J];大家;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涛;;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2 赵延军;;对外汉语教学与词语辨析[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3 金敏;;短期对外汉语教学探讨[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陆庆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得体性问题[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5 江海漫;;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偶辞格切入的可行性——读王希杰《修辞学通论》有感[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6 金美;;对外汉语教学中三种教学模式的设计[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赵峰;;隐含义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黄锦章;;从“把”的用法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问题[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陆俭明;;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希杰;钟玖英;;语言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对话[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语言大学 吴竟红;对外汉语教学对教师文化素质的要求[N];光明日报;2005年
2 ;中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总目出版[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殷泓 整理;大力支持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汉语教学[N];光明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雷新;俞敏洪:让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汉语教学[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记者 章红雨;两岸学术机构合作出版对外汉语教学指导书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6 杨忆军;写作是一种精神[N];中国文化报;2001年
7 仲言;为谁而写作[N];人民日报;2001年
8 居峰 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长征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校长 曲德林;面向网络时代的对外汉语教学[N];光明日报;2001年
10 文汉;北京语言大学与对外汉语教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甘瑞瑗;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研究:以韩国为例[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王骏;字本位与认知法的对外汉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吴平;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孟素;汉英成语对比及其跨文化对话之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陶健敏;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奥其尔(Gongor Eldev-Ochir);蒙汉语颜色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谢玲玲;以文化为核心的美国汉语教学模式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孙Y冒,
本文编号:1833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83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