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语感教学
本文选题:语感能力 + 语感培养 ; 参考:《汉语学习》2003年01期
【摘要】: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在培养语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论观照下,可以发现,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既积累了丰富的卓有成效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不少背离语感能力培养的做法。文章从三个方面探求培养汉语语感的有效途径。
[Abstract]:The core of language competence is language sense abil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ing theory of cultivating language sense ability, we can find that our teaching practice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s accumulated rich and fruitful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ways to deviate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language sense abil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the sense of Chinese language from three aspects.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分类号】:H1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健;论突出以目标为导向的交际能力训练[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3期
2 杨德峰;初级汉语教材语法点确定、编排中存在的问题──兼议语法点确定、编排的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放;对外民俗文化教学散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丁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李江;对外汉语教学综合课课文教学刍议[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王雪梅;英语语感的内涵[J];滨州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5 李加;语感论在语文教育中的发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陈婉转;从石化现象的成因看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关于广东小学英语转岗教师培训的语音问题的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9期
7 徐兴祥;论儿童第二语言习得[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李晓芳;克拉申“输入假设”述评[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刘晓娟;论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行为规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莫彭龄;“四字格”与成语修辞[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内容确定、层级划分与项目排序问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付钢;;语言背景与环境在华裔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作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张西平;;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简述——兼论对外汉语教学史的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罗青松;;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初探——谈对外汉语学历教育高级阶段写作教学的原则与方法[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李嘉郁;;华文教育五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希夏姆;;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翻译课问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方欣欣;;听力课中引入外来词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实验报告[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9 张宝林;;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若干思考[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郑艳群;;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的量化问题[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春玲;弱智儿童语义加工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史宝辉;汉语普通话词重音的音系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4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鲜益;彝族口传史诗的语言学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孙艳;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吴东海;傣语四音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甘瑞瑗;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研究:以韩国为例[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9 曹跃香;现代汉语“V+子/儿/头”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戴忠信;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形成过程:个体体验理论视角[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平;对外汉语教材中初级阶段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情况的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陈延兵;译者在处理文化类敏感文本中的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3 吕玉娟;英语词汇习得与词汇教学——从认知学的角度看英语词汇教学法[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实验[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潘龙刚;语感、语言意识与语文教学论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季安锋;时间副词“老”、“老是”意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卿素兰;中学英语素质教育三维促进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1年
8 白瑞雪;“动词+在+地点名词”结构中的重新分析现象[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9 刘弋;舞台演出戏剧翻译的特色——以英若诚为例[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10 朱光胜;论对外汉教学中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施家炜;外国留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04期
2 赵金铭;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02期
3 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培光;;汉语教学语法的取向[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2 赵贤州;;建国以来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报告[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3 施光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若干问题[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4 佟秉正;;初级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永标;;道家的认识论思想与当代汉语言的融通[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周健;;试论汉语教学的语感培养[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周健;陈萍;;试论汉语语感教学与教材创新[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黄淑芬;;论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王玲玲;;高师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中几个相关环节的把握[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李岱娜;学习普通话 讲好普通话[N];汕头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河釉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语感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辛凡;论留学生汉语初学阶段的语感培养教学[D];浙江大学;2011年
3 许旭光;汉语语感的认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姚建光;留学生汉语语感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5 温桂松;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感教学[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刘敬晓;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对语感培养的关联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艳;民族杂居地区初中生汉语书面语言偏误调查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任小琼;写作措辞及能力培养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54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954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