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留学生汉语多项定语偏误分析
本文选题:对外汉语 + 定语 ; 参考:《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基于老挝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自然语料,探讨老挝留学生习得汉语多项定语时产生的几种主要偏误类型,并对所产生的偏误类型、老挝留学生使用汉语多项定语的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或偏误分析,将造成偏误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母语负迁移、难度等级高(第四级为高难度等级)导致偏误、汉语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学习者自身汉语水平等级的高低等。
[Abstract]:Based on the natural data of Lao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Chine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types of errors in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attributes by Lao students, and discusses the types of errors. Laotian students who use multiple attributes in Chinese are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or error analysis respectively. The main causes of errors are: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high degree of difficulty (the fourth level is high difficulty level), and the reasons for errors are: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high level of difficulty (the fourth level is high level of difficulty). The complexity of Chinese and the level of learners' Chinese level.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藏语系语言存在范畴研究”(12BYY002)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苏岗;多项定语的统计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徐富平,黄兆龙;汉语印尼语复杂定语的对比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杨骐冰;齐春红;;泰国留学生汉语单项定语习得顺序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01期
4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1期
5 齐春红;陈海燕;;老挝留学生汉语结构助词“的”习得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年02期
6 陆丙甫;;指人名词组合语序的功能解释——从形式描写到功能解释的一个个案[J];中国语文;2005年04期
7 鲁健骥;中介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林勇明;泰国学生汉语定语顺序的偏误分析及其习得顺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王敏凤;韩国留学生二项定语习得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崔美敬;韩汉定语对比以及韩国学生的汉语定语的偏误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文旗;换一个角度打量语文——言语教学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张国华;;徐杰《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比较研究》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3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孟小宇;;象似性理论对于英汉定语位置异同的解释[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马亚娜;;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在句法上的体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曹德和;宣恒大;;《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中的三对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詹勇,钱益军;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几点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张晶;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谈文艳;;关于英汉对比下汉语语序的理据性和象似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4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6 张静;;宋词的象似性微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7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施家炜;;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梅岗;张艳秋;;论英语基本连接图式结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7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栋贤;英汉篇章中作为衔接与连贯手段的隐喻、转喻认知机制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卢淑玲;从象似性角度看诗歌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忠才;从顺应论看反问句的语用功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子云;动名组合序列的定中结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曲凤荣;汉语结构助词“的”书写形式之演变与分合[J];北方论丛;2002年05期
3 张汝德;复杂的偏正短语[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高霞;英语国家学生学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偏误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6 戚晓杰;关于定语与结构助词“的”关系的思考[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7 刘永耕;试论名词性定语的指称特点和分类——兼及同位短语的指称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苏岗;多项定语的统计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陆俭明;关于定语和状语的区分[J];汉语学习;1983年02期
10 袁毓林;语言学范畴的心理现实性[J];汉语学习;199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林勇明;泰国学生汉语定语顺序的偏误分析及其习得顺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刘淑霞;现代汉语间接定语考察[D];河南大学;2002年
3 陈福生;越南学生汉语结构助词“的”字使用偏误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谢成名;多项定语定中结构中“的”字隐现规律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晓娜;;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郭丽;;留学生同音字习得情况简析——基于对24篇留学生作文语料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2期
3 杜艳青;;韩国学生汉语词语偏误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王国庆;;浅析留学生词语偏误的类别及相应教学对策[J];科技信息;2010年31期
5 任瑚琏;对外汉语教学要求加强汉语语用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6 邹洪民;语言单位的同一性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J];语言与翻译;2002年02期
7 黄利;;对ABAC格式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偏误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农海慧;;高级水平留学生语调偏误及教学对策[J];云南电大学报;2007年04期
9 农海慧;杨锋;;高级水平留学生语调偏误与教学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10 师爱华;赵静芳;;近几年来汉语国际教育情况总结[J];经营管理者;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媛;;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探索——以量词“串”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通拉嘎;;近十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韩玉华;;香港考生在PSC“说话”中常见的语法偏误分析[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邓瑶;;PSC中双音节词语轻重格式的常见偏误分析及对策[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6 刘巍;;中文电影在对外汉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7 邓丹;;美国学习者汉语复合元音的偏误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袁义春;;小学生语言偏误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朱晓军;;量词分类小议----兼谈“量词”英译问题及英汉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海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定位与“管用、精当、易学”——以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了”教学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梁如雪;中国在老挝设立首个孔子学院[N];广西日报;2010年
2 刘菲;向对外汉语老师致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郑庆君;对外汉语专业的母语之忧[N];光明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陈道龙 郑全庆;是热门专业,还是虚火夹生饭[N];新华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赵晖;让汉语文化走向世界[N];无锡日报;2009年
6 记者 瞿凌云 通讯员 刘中兴;全球上演汉语热[N];长江日报;2005年
7 徐维彬;我国全面加强汉语国际推广[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记者 陈茹冰;对外汉语教师需求与培训两热[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6年
9 盛文杰;汉语热舞中文文教产业热气飙升[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10 本报实习生 顾婧 记者 陆静斐;课上热烈讨论 论文“超额”完成[N];文汇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颖;对外汉语有效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孔艳;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林美淑;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李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遐;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夏迪娅·伊布拉音;维吾尔民族汉语教学历史与现状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7 番秀英;汉语和泰语个体量词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卢智f,
本文编号:2088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088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