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义动词“上”、“下”的隐喻基础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2010年度中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基于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的文艺生产与消费调查评估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YSY100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冬云;;论“心理意象图式”中“上”“下”方位词的运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8期
2 刘苹;;“到”义动词“上”、“下”的隐喻基础[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3 陈燕平;;空间隐喻概念“上、下”的英汉对比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4 窦融久;方位词“上”管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5 刘国辉;;汉语空间方位词“上”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陶氏河宁;方位词“上”与“tren”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年06期
7 舒宝璋;无上·无尚[J];咬文嚼字;2000年12期
8 蒋华;趋向动词“上”语法化初探[J];东方论坛;2003年05期
9 关键;补语“上”的意义和用法[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10 辛承姬;连动结构中的“上”字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美玲;“上”“下”语法功能的认知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2 张大红;方位词“上”“中”“下”的综合考察及认知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赵桂英;汉英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赵盈;表起始义的“起来”和“上”的对比[D];吉林大学;2012年
5 金顺熙;上下义动词、名词的认知基础及其隐喻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江森卓;现代汉语上下关系时间词语[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40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540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