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介词“对”和“给”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8 11:08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对介词的掌握是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语料库以及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的书面语语料的分析,发现各个汉语等级水平的留学生都会在介词“对”和“给”的使用上出现多种类别的偏误并且二者误用这一偏误所占比例较大。本人也对湖南师范大学国汉院留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词语使用测试,结果也证实了这一问题的存在。综观国内外的语法研究,不乏对二者的探讨研究,本文从介词“对”“给”的偏误入手,按照不同汉语水平等级,对偏误进行归类总结,明了介词偏误的发展规律,即由初级到高级阶段,介词误用偏误越来越突出。另外通过对二者误用偏误的分析和句法语义的对比归纳总结了二者误用的常见几种情况,对偏误预治有一定的价值。基于专业的实践性,本文采用调查分析法、偏误分析法结合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来研究偏误类别及其特点,以丰富的语料,准确的数据,专业的理论作为本文的可靠支撑。另外本文对介词的研究不局限于本体研究而是置身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大背景下,分析角度遍及教材、教师、学生甚至延伸到语言差异,本体研究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误用偏误的缘由,力求对教材中介词的处理,教师的教学方法等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如偏误预治、持续教学、对比教学、适度教学等。 本文分为四个章节,引言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进行简单的介绍,详细介绍了国内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研究方面的成果。第一章主要是基于语料库对介词“对”的偏误描写分析。第二章是基于语料库对介词“给”的偏误描写分析。第三章是一个重点,对介词“对”和“给”的偏误对比及自身语法语义特点的对比。第四章是旨归所在,从教材、教学、本体研究等多角度进行偏误究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暨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大会记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04期

2 汉交;;中国召开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讨论会[J];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04期

3 汉综;;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吕必松教授赴菲律宾讲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1期

4 ;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记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04期

5 鲁俐;关于完善对外汉语教学兼聘制教师管理机制的几点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6 金幼华;浅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因材施教”[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7 丁启阵;论汉语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6期

8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文国[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02期

9 ;商务印书馆最新推出商务馆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22册)[J];民族语文;2006年05期

10 范媛媛;;由结构主义看对外汉语教学[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涛;;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2 赵延军;;对外汉语教学与词语辨析[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3 金敏;;短期对外汉语教学探讨[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陆庆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得体性问题[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5 江海漫;;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偶辞格切入的可行性——读王希杰《修辞学通论》有感[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6 金美;;对外汉语教学中三种教学模式的设计[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赵峰;;隐含义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黄锦章;;从“把”的用法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问题[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陆俭明;;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希杰;钟玖英;;语言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对话[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施光亨;对外汉语教学的由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2 张普;现代远程对外汉语教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3 本报记者 王萍;对外汉语教学图书出版纵览[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吴文;对外汉语专业人才需求升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记者 苏军;对外汉语教学存在师资缺口[N];文汇报;2009年

6 吴双;对外汉语教学重塑中国“软实力”[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7 张若莹;更新与提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8 凌德祥;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9 实习生 苏瑞霞;“汉语热”凸显对外汉语人才紧缺[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静;对外汉语教学的喜与忧[N];中国文化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姚春林;汉语母语大学生英语空间介词习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甘瑞瑗;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研究:以韩国为例[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4 王骏;字本位与认知法的对外汉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平;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孟素;汉英成语对比及其跨文化对话之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陶健敏;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奥其尔(Gongor Eldev-Ochir);蒙汉语颜色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谢玲玲;以文化为核心的美国汉语教学模式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孙Y冒

本文编号:2796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796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e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