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可”的习得偏误及教学策略研究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H195.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可”的研究现状
一、“可”的本体研究现状
二、“可”的对外汉语研究状况
第三节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语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依据
一、中介语理论
二、基于语料库分析
第五节 研究步骤
第六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可”的本体研究
第一节 “可”的句法功能
一、动词“可”的句法功能
二、副词“可”的句法功能
三、连词“可”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可”的语用分析
一、“可”的语用环境
二、“可”的轻重读分布
第三节 “可”的语义分析
一、“可”的辞书义项分布状况
二、“可”的语境义项分布情况
第二章 “可”的偏误类型
第一节 “可”的偏误类型之一:遗漏
第二节 “可”的偏误类型之二:误用
一、“可”和“可以”的混淆
二、“可”和“很”的混淆
三、“可”和“值得”的混淆
四、“可”和“会”的混淆
五、“可”和“能”的混淆
六、“可”的其他误用
第三节 “可”的偏误类型之三:误加
一、误判句子为转折关系而误加
二、已有转折关联词语而误加
三、“可”误与否定结构连用
四、“可”与其他助动词的重复使用
五、“可”与其他程度副词重复使用
第三章 “可”的偏误成因分析
第一节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第二节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的影响
第三节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第四节 学习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 “可”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优化课程设计
第二节 对比分析与情景教育相结合
第三节 科学地编写教材
第五章 “可”所引发的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教学层面的启示
一、以诱导方式促成正迁移
二、口语、书面语协调共进
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第二节 学习层面的启示
一、学习顺序与学习效率
二、针对性地精练多练
三、“可”的教学案例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冬梅;;副词“可”的义项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2 刘珺莹;;副词“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2期
3 张燕平;;“能”与“可以”的偏误分析[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4 施春宏;;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的虚与实——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读后[J];语文研究;2010年03期
5 肖同姓;;《金瓶梅》中“可”的用法及“可以”的成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2期
6 武荣强;;助动词“能”和“可以”用法考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曹贤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学习者语言分析方法述评[J];汉语学习;2009年06期
8 陈萍;;转折连词“可”、“可是”的语义、句法、语用比较[J];语文学刊;2009年11期
9 张旺熹;李慧敏;;对话语境与副词“可”的交互主观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2期
10 孙淑娟;黄国华;;谈“可”的意义与用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雅华;现代汉语“可”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2 项伟;留学生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
3 张金琳;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结构助词“得”的偏误分析[D];渤海大学;2017年
4 王一宁;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韩国留学生“了”的习得偏误分析[D];渤海大学;2016年
5 荣美;副词“可”及其常见相关搭配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海霞;语气副词“可”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邢金凤;语气副词“可”的多视角分析[D];延边大学;2011年
8 高环生;留学生“可”使用偏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宁;副词“可”的产生及发展[D];温州大学;2011年
10 李善婧;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的三个平面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59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859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