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类言语交际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4 23:44
这篇博士论文的研究源自对说服言语交际过程的经验解读。所展示的核心问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是怎样采用话语形式来满足“说服某人改变原有态度,或在此基础上实施某种行为”的需要。本文从说服类交际意图出发,研究这些说服话语是如何产生、应用,其话语形式又该当怎样去建构和加以理解的。 全文由七个章节和一个结语构成。 第1章绪论。 阐明研究的缘起、价值、立场与思路。 人们的各种言行均起源于人的需要。当人们期待以话语形式满足需要之刻,交际意图诞生了。说服类言语交际过程是指:特定交际语境中,说服者择取某一话语形式来实现说服类交际意图的过程,这就是本篇论文的研究立场。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需要说服者将话语形式与说服类交际意图建立起关联。这具体呈现为:说服类交际意图——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过程——说服类言语交际的话语形式等方面。在说服类言语交际过程中,以上几个方面彼此联系。 这篇博士论文的研究价值:理论上,从言语交际的实际经验出发,建立言语交际的立体研究模型来分析说服类言语交际。以需要和需要的满足状态分别作为解读说服的起点和终点,揭示语言应用的本源。以话语形式表达核心——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为线索,辨析说服类话语形式和说服类交际意图连接的机制、原则与途径。有效构建说服类言语交际的话语形式并进行分类。 实践上,这项研究有助于对外汉语功能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对外汉语行业口语水平测试评定标准的建立,对于语言应用教学、传媒广告语言说服性的改进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行等都有着极为现实的促进作用和意义。 第2章相关研究综述。 本章将国内外相关研究加以归纳总结。国内对说服类言语交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间接言语行为、预设、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国外则主要涉及霍夫兰的“说服”理论、卡茨的“态度功能”理论以及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等相关的众多语言学观点。这些研究涉及话语功能、实现条件和话语意义等问题,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第3章说服类言语交际行为结构。 本章论述了说服言语交际的主体、意图、形式和语境四部分。说服类交际意图实现结构表现为:说服者说服被说服者改变原有态度,或在此基础上实施某种行为+说服缘由。 第4章说服言语交际主体角色选择及效果。 说服言语交际主体是多种角色的复合体。现实的说服言语交际中,交际主体双方的角色选择将会影响说服效果。 第5章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分析。 经过分析综合,我们可将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分为:说服者的需求、被说服者的能力、态度和行为的实现条件、主体角色定位适当、被说服者的行动意愿。此外,还分析了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模型和实现条件图式。 第6章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过程。 本章不仅论述了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机制、实现原则还阐述了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途径和实现类型。在现实的言语交际中,当某一话语形式标识说服类交际意图的任何一个实现条件时,均可以唤醒说服类交际意图实现条件图式,从而推动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这一“标识—唤醒”的过程就是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机制。 第7章说服类言语交际的话语形式。 说服类言语交际的话语构成分为说服意向内容与说服缘由两大部分,所以说服类言语交际的话语形式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加以解读和构建。 第8章结语。 表述本文的研究展望和不足。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H13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东西方历史溯源
1.1.2 论文选题的诞生
1.2 研究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研究立场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立场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霍夫兰的说服理论
2.2.2 需要理论
2.2.3 态度功能理论
2.2.4 顺应论
2.2.5 国外其他关于说服研究理论的综述
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1 “说服”性质研究
2.3.2 制约条件研究
2.3.3 实施策略研究
第3章 说服类言语交际行为结构
3.1 说服言语交际主体
3.1.1 说服者
3.1.2 被说服者
3.2 说服类交际意图
3.2.1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产生
3.2.2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结构
3.2.3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结构
3.2.4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形式
3.3 说服类话语形式
3.4 说服类言语交际的语境
3.4.1 语境的特性
3.4.2 说服类言语交际语境的内涵
第4章 说服言语交际主体角色选择及效果
4.1 交际主体角色类别选择及意义
4.1.1 交际主体显性角色
4.1.2 交际主体隐性角色
4.2 说服者对自身角色选择和调节及其说服效果
4.2.1 说服者对自身角色选择及其效果
4.2.2 说服者对自身角色调节及其效果
4.3 被说服者对自身角色选择和调节及其说服效果
4.3.1 被说服者对自身角色选择及其效果
4.3.2 被说服者对自身角色调节及其效果
4.4 主体角色间关系及其对说服效果的影响
4.4.1 非情感关系及其对说服效果的影响
4.4.2 情感关系及其对说服效果的影响
第5章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分析
5.1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分类
5.1.1 源自说服者的需要
5.1.2 被说服者具有的能力
5.1.3 说服者所期待态度和行为的实现条件
5.1.4 主体角色选择适当
5.1.5 被说服者采取相应态度和行为的意愿
5.2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模型
5.3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图式
第6章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过程
6.1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机制
6.2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原则
6.2.1 关联性原则
6.2.2 适应性原则
6.2.3 态度功能实现原则
6.3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途径
6.3.1 实现途径一:单一型途径
6.3.2 实现途径二:复合型途径
6.4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类型
6.4.1 单一表达型
6.4.2 复合表达型
第7章 说服类言语交际的话语形式
7.1 说服类言语交际的静态话语形式
7.1.1 常用词汇
7.1.2 句法格式
7.2 说服类言语交际的动态话语形式
7.2.1 常用词汇的消隐和替换
7.2.2 交际主体的消隐和移位
7.2.3 话语表达的插说和追补
第8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84082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H13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东西方历史溯源
1.1.2 论文选题的诞生
1.2 研究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研究立场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立场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霍夫兰的说服理论
2.2.2 需要理论
2.2.3 态度功能理论
2.2.4 顺应论
2.2.5 国外其他关于说服研究理论的综述
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1 “说服”性质研究
2.3.2 制约条件研究
2.3.3 实施策略研究
第3章 说服类言语交际行为结构
3.1 说服言语交际主体
3.1.1 说服者
3.1.2 被说服者
3.2 说服类交际意图
3.2.1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产生
3.2.2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结构
3.2.3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结构
3.2.4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形式
3.3 说服类话语形式
3.4 说服类言语交际的语境
3.4.1 语境的特性
3.4.2 说服类言语交际语境的内涵
第4章 说服言语交际主体角色选择及效果
4.1 交际主体角色类别选择及意义
4.1.1 交际主体显性角色
4.1.2 交际主体隐性角色
4.2 说服者对自身角色选择和调节及其说服效果
4.2.1 说服者对自身角色选择及其效果
4.2.2 说服者对自身角色调节及其效果
4.3 被说服者对自身角色选择和调节及其说服效果
4.3.1 被说服者对自身角色选择及其效果
4.3.2 被说服者对自身角色调节及其效果
4.4 主体角色间关系及其对说服效果的影响
4.4.1 非情感关系及其对说服效果的影响
4.4.2 情感关系及其对说服效果的影响
第5章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分析
5.1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分类
5.1.1 源自说服者的需要
5.1.2 被说服者具有的能力
5.1.3 说服者所期待态度和行为的实现条件
5.1.4 主体角色选择适当
5.1.5 被说服者采取相应态度和行为的意愿
5.2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模型
5.3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图式
第6章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过程
6.1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机制
6.2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原则
6.2.1 关联性原则
6.2.2 适应性原则
6.2.3 态度功能实现原则
6.3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途径
6.3.1 实现途径一:单一型途径
6.3.2 实现途径二:复合型途径
6.4 说服类交际意图的实现类型
6.4.1 单一表达型
6.4.2 复合表达型
第7章 说服类言语交际的话语形式
7.1 说服类言语交际的静态话语形式
7.1.1 常用词汇
7.1.2 句法格式
7.2 说服类言语交际的动态话语形式
7.2.1 常用词汇的消隐和替换
7.2.2 交际主体的消隐和移位
7.2.3 话语表达的插说和追补
第8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学媛;;基于顺应论的说服言语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2 吕明臣;走出“句类”的误区[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3 王郑平;;浅议Leech的礼貌原则[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4 刘汉民;;自然语言充分条件句的逻辑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张军益;高晓琦;;广告语言预设的元语用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唐霞;;“劝说”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与心智哲学[J];国外语言学;1994年02期
8 吕明臣;现代汉语话语指示功能分析[J];东疆学刊;1999年03期
9 申智奇;关联理论对说服行为的解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4期
10 陈维嘉;;说服技能[J];佛山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本文编号:28840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884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