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习得与偏误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16 00:31
  趋向补语是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补语,其结构复杂、表义丰富、位置灵活,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本文选取趋向补语中使用频率及偏误率最高的“起来”一词为着手点,从其语义特征及语法搭配两个角度入手,进行本体研究及偏误类型考察。通过语料库及调查问卷发现留学生出现偏误的真实原因及问题,立足于教学,提出相关教学建议和看法,帮助留学生更好的习得复合趋向补语这一教学难点。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缘由及研究方法和思路,阐述选题意义和目的,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梳理。第二章,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语义特征与语法搭配研究。从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语义特征和语法搭配两个角度入手,对复合趋向补语“起来”进行本体研究。第三章和第四章,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及调查问卷对“起来”的偏误类型及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充分利用语料库中的语料及时发现问题,突出使用规则,对留学生使用复合趋向补语“起来”一词的偏误类型及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考察。结合调查问卷对留学生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发现留学生出现偏误的真实原因及问题,使本文偏误考察更具真实性及针对性。第五章,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原因分析...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和目的
    1.2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 趋向补语本体研究综述
        1.2.2 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涉及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语义特征与语法搭配研究
    2.1 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语义特征
        2.1.1 “V+起来”的趋向义
        2.1.2 “V+起来”的结果义
        2.1.3 “起来”的状态义
        2.1.4 “V+起来”的评价义
        2.1.5 “V+起来”与简单趋向补语之间语义的异同
        2.1.6 “起来”与其他复合趋向补语之间语义的异同
    2.2 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语法搭配
        2.2.1 复合趋向补语“起来”与宾语的位置
        2.2.2 动词与趋向补语“起来”的搭配
        2.2.3 形容词与趋向补语“起来”的搭配
        2.2.4 特殊句式“把字句”与趋向补语“起来”搭配
    2.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HSK作文语料库对“起来”的偏误类型考察
    3.1 复合趋向补语“起来”在语义特征上的偏误
        3.1.1 不该用“起来”而用
        3.1.2 该用“起来”而未用
        3.1.3 “起来”与相应简单趋向补语之间的混用
        3.1.4 “起来”与其他复合趋向补语之间的混用
    3.2 复合趋向补语“起来”在语法搭配上的偏误
        3.2.1 复合趋向补语“起来”与宾语的位置错误
        3.2.2 动词与趋向补语“起来”的使用偏误
        3.2.3 形容词与趋向补语“起来”的使用偏误
        3.2.4 特殊句式“把字句”与趋向补语“起来”的表述偏误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调查问卷对留学生“起来”的使用情况考察
    4.1 调查对象及调查问卷的设计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 数据统计及分析
        4.2.1 个人信息部分
        4.2.2 复合趋向补语“起来”学习情况部分调查
        4.2.3 和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相关的测试
    4.3 小结
第五章 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原因分析及教学建议
    5.1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及问卷调查的整体偏误类型分析总结
    5.2 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原因分析
        5.2.1 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引申
        5.2.2 复合趋向补语之间的异同掌握不清
        5.2.3 习得顺序及等级习得内容的影响
        5.2.4 母语负迁移
        5.2.5 目的语规则泛化
        5.2.6 回避心理
    5.3 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教学建议
        5.3.1 强化趋向补语“起来”基本义的学习,注重语义教学
        5.3.2 加强趋向补语“起来”引申义的教学
        5.3.3 采取成对教学策略,避免混用偏误
        5.3.4 重视不同等级学生的习得顺序及习得内容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085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085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6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