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越南学生习得汉语复合趋向补语“下来、下去”的偏误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18 02:49
  越南与中国山连山水连水,相近又相亲。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地发展,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也日益增多。在汉语语法系统里,趋向补语一直是一个重点学习内容。其本身复杂,分成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两大类。对于越南学生来讲,复合趋向补语难以学习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复合趋向补语用法灵活、意义繁多;第二,越南语的复合趋向补语与汉语的复合趋向补语存在着很大差异;第三,目前为止在大部分越南院校里没有针对越南学生的汉语教材。本文从越南学生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复合趋向补语“下来、下去”的语法理论以及越南学生在习得“下来、下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类型。本文通过从HSK动态语料库和日常生活所收集到的语料来对比汉语与越南语中表示趋向的动词的语法点异同。与此同时,笔者也采取调查问卷方式来了解越南学生对该语法点的掌握及使用情况,从而总结归纳出他们在使用的时候所出现的偏误类型,找出造成偏误的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希望论文完成后能对复合趋向补语对外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同时介绍论文的理论依据以及文献综述。第一章:关于汉语趋向补语“下来、下去”的介绍,借鉴前...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越南学生习得汉语复合趋向补语“下来、下去”的偏误分析


+3.4+3.5:《汉语教程》对复合趋向补语的介绍《汉语教程》设计简单趋向补语第一次出现在第40课,然后到第46课才介绍复合趋向补语,相隔6课学生容易在学习复合趋向补语的时候已经忘了简单趋向补语

教材,意义,教程,汉语


第二章越南学生习得复合趋向补语的偏误调查分析43图3.6+3.7+3.8:《汉语教程》复合趋向补语结果意义的介绍教材中第一次提及简单趋向补语是第40课,再次接触复合趋向补语是第46课,然后再到第57课才介绍复合趋向补语的结果意义。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复杂多样,本来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而且教材安排学习相隔太远,学生难以把握。此外,这套教材原本是针对英语母语的学生,越南选择这套教材之后将其加上越南语的翻译,使教材里的版图设计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笔者曾经学过这套教材,也曾经使用这套教材教进行过教学。在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很多时候因为印刷问题,有些汉字部分看不清,这也使学生学习的时候遇到不少困难。本章小结笔者为了进一步了解越南学生对“下来、下去”的了解程度以及使用情况,专门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本章详细介绍了问卷的调查目的、对象、设计缘由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越南学生“出”组趋向补语习得考察[J]. 刘汉武.  海外华文教育. 2013(04)
[2]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J]. 高顺全.  汉语学习. 2005(01)
[3]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 陆俭明.  世界汉语教学. 2002(01)
[4]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J]. 张伯江.  汉语学习. 1991(06)
[5]也论“.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J]. 徐静茜.  汉语学习. 1985(04)
[6]试论趋向补语“.下”“.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J]. 杉村博文.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3(04)
[7]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J]. 张伯江.  中国语文. 1991 (03)

硕士论文
[1]汉语复合趋向补语“上去、上来、下去、下来”偏误研究[D]. 柳飞絮(ESRA SALIH MOHMED AHMED).西北师范大学 2018
[2]越南学生汉语复合趋向补语“起来”引申义的教学研究[D]. 陈氏红.辽宁大学 2014
[3]对外汉语教学复合趋向补语“下来”“下去”的偏误分析[D]. 罗艳.西北师范大学 2013
[4]复合趋向补语“上来、上去、下来、下去”的教学研究[D]. 吴红霞.曲阜师范大学 2013
[5]汉越趋向补语对比研究[D]. 杜氏月.湖南大学 2012
[6]留学生汉语复合趋向补语“下来”、“下去”、“起来”表状态引申义习得偏误分析[D]. 刘书书.暨南大学 2012
[7]初中级越南学生汉语复合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 段芳草.华东师范大学 2011
[8]对越汉语趋向补语教学研究[D]. 阮胡君.中央民族大学 2011
[9]越南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 白克宁.广西民族大学 2010
[10]补语位置上“来”和“去”用法的不平行性研究[D]. 杜思贤.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87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087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e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