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被动句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6 03:52
在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汉语语法一直都是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而语法中的被动句是让很多留学生望而生畏的部分。有的留学生可以理解,但不能灵活应用;有的留学生只记住标记,不理解其中意义,这就造成了生搬硬套。研究俄罗斯学生习得汉语被动句的偏误类型、偏误原因及其对策,都能对日后对外语学习与教学提供良好的帮助。同时,研究偏误现象不仅可以解决汉语被动句习得与教学问题,还对语言实际应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将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汉语被动句习得做出被动句种类、被动句语义色彩、俄罗斯留学生汉语习得偏误以及解决策略做出脉络梳理。同时,通过语言实际应用中的语言事实即大量例句等做出生动、有效的分析说明。借此,可以更好的分析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偏误类型和产生原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被动句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综述和研究办法。第二章将详细分析汉语被动句的常见结构,即有标志性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同时分析其语义色彩。第三章俄罗斯学生习得汉语被动句4种常见偏误及其原因。第四章提出俄罗斯学生习得汉语被动句的对策。第五章结语。阐述本文的创新内容以及存在不足。通过本章的意见与建议,希望本文对俄罗斯留学生日后习...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俄被动句类型及语义分析
一、汉语有标志性被动句分类及其语义色彩
(一) 标志性词语为单音节介词类
(二) 标志性词语为“被”+助词类
(三) 标志性词语为动词类
(四) 有标志性被动句的语义色彩
二、汉语无标志性的被动句分类及其语义色彩
(一) 完全无标志性被动句
(二) 相对无标志性被动句
(三) 无标志性的被动句的语义色彩
三、俄语被动句分类及其语义色彩
(一) 俄语被动句分类
(二) 俄语被动句的语义色彩
第二章 俄罗斯学生习得汉语被动句偏误分析
一、偏误原因调查与分析
二、偏误类型
(一) 错序
(二) 遗漏
(三) 误加
(四) 误用
三、偏误原因
(一) 学生习得方面的原因
(二) 教师传授方面的原因
(三) 教材编写方面的原因
第三章 俄罗斯学生习得汉语被动句策略
一、汉语被动句习得机制
二、汉语被动句习得策略
(一) 学生习得策略
(二) 教师传授策略
(三) 教材编写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被”字式的生成机制、语义理解及语用效应[J]. 施春宏. 当代修辞学. 2013(01)
[2]以介词“由”为标记句式的偏误分析[J]. 王振来,侯盼盼.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2(06)
[3]浅谈构式“被+XX”[J]. 蒋荔.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2(11)
[4]“新被结构”的原型语义分析及英文翻译初探[J]. 冷慧,董广才,董鑫. 外国语文. 2011(05)
[5]“被XX”句的构式语法探讨[J]. 张建理,朱俊伟.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6]“被”字新用法解读[J]. 曹大为.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11)
[7]“被XX”考察[J]. 付开平,彭吉军.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5)
[8]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的功能[J]. 王振来.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9]“被V”和“被VN”及其词汇化分析[J]. 王振来. 汉语学习. 2008(05)
[10]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动标记使用条件分析[J]. 王振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7(03)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新兴“被+X”结构研究[D]. 陈全.扬州大学 2012
[2]汉语新构式“N被X”的认知解读[D]. 杨静.华中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88917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俄被动句类型及语义分析
一、汉语有标志性被动句分类及其语义色彩
(一) 标志性词语为单音节介词类
(二) 标志性词语为“被”+助词类
(三) 标志性词语为动词类
(四) 有标志性被动句的语义色彩
二、汉语无标志性的被动句分类及其语义色彩
(一) 完全无标志性被动句
(二) 相对无标志性被动句
(三) 无标志性的被动句的语义色彩
三、俄语被动句分类及其语义色彩
(一) 俄语被动句分类
(二) 俄语被动句的语义色彩
第二章 俄罗斯学生习得汉语被动句偏误分析
一、偏误原因调查与分析
二、偏误类型
(一) 错序
(二) 遗漏
(三) 误加
(四) 误用
三、偏误原因
(一) 学生习得方面的原因
(二) 教师传授方面的原因
(三) 教材编写方面的原因
第三章 俄罗斯学生习得汉语被动句策略
一、汉语被动句习得机制
二、汉语被动句习得策略
(一) 学生习得策略
(二) 教师传授策略
(三) 教材编写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被”字式的生成机制、语义理解及语用效应[J]. 施春宏. 当代修辞学. 2013(01)
[2]以介词“由”为标记句式的偏误分析[J]. 王振来,侯盼盼.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2(06)
[3]浅谈构式“被+XX”[J]. 蒋荔.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2(11)
[4]“新被结构”的原型语义分析及英文翻译初探[J]. 冷慧,董广才,董鑫. 外国语文. 2011(05)
[5]“被XX”句的构式语法探讨[J]. 张建理,朱俊伟.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6]“被”字新用法解读[J]. 曹大为.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11)
[7]“被XX”考察[J]. 付开平,彭吉军.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5)
[8]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的功能[J]. 王振来.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9]“被V”和“被VN”及其词汇化分析[J]. 王振来. 汉语学习. 2008(05)
[10]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动标记使用条件分析[J]. 王振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7(03)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新兴“被+X”结构研究[D]. 陈全.扬州大学 2012
[2]汉语新构式“N被X”的认知解读[D]. 杨静.华中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88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188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