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爱恨”类兼语句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0 14:53
兼语句式是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之一,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之后学界越来越重视兼语句的研究,先后从传统语法分析、转换生成语法视角和认知语言学视角进行分析,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涉及爱恨类兼语句的研究多是对归属的讨论,很少分析爱恨类兼语句所体现的共性和个性,也没有专门对比爱恨类和其他兼语句的异同。因此笔者以爱恨类兼语句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文章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缘起于语法学习和汉语教学,其次全面综述了爱恨类兼语句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其中本体研究大致包括传统研究、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大致分为汉语特殊句式的综合研究、兼语句的综合研究、兼语句的小类研究和汉外句式对比研究。然后重点介绍了文章的研究内容和主要问题,同时介绍了研究涉及的理论方法,最后提出了研究的两个意义。第二章是文章的重点章节,涉及爱恨类兼语句的句法语义特点。本章先从句法层面概括爱恨类兼语句的句法特征,再从语义层面重点分析爱恨类兼语句的句式义、核心动词的语义特征等语法意义。最后运用统计分析手段,先统计“积极”义兼语句和“消极”义兼...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兼语句本体研究综述
1.2.2 兼语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的启示
1.3 研究的内容和问题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的理论方法
1.4.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爱恨类兼语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2.1 爱恨类兼语句的句法特征
2.2 爱恨类兼语句的语义分析
2.2.1 爱恨类句式的因果义
2.2.2 核心动词V1的语义特征
2.2.3 爱恨类与其他兼语句的语义比较
2.3 爱恨类的相关统计分析
2.3.1 积极义与消极义的分析
2.3.2 N1的使用分析
2.3.3 N2的使用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认知-构式语法下的爱恨类兼语句
3.1 致使-兼格范畴的相关分析
3.1.1 致使-兼格范畴的原型
3.1.2 致使-兼格范畴的其他成员
3.2 致使-兼格构式的相关分析
3.2.1 致使-兼格构式的构式原型
3.2.2 致使-兼格构式的构式扩展
3.3 好恶原因式的分析
3.3.1 好恶原因式的扩展承继
3.3.2 好恶原因式的话语功能
3.4 小结
第四章 爱恨类兼语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4.1 爱恨类兼语句在大纲和教材中的分布考察
4.1.1 爱恨类兼语句在大纲中的分布考察
4.1.2 爱恨类兼语句在教材中的分布考察
4.2 爱恨类兼语句的使用和偏误分析
4.2.1 情感状态类动词的语料分析
4.2.2 褒贬行为动词的语料分析
4.3 爱恨类兼语句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4.3.1 大纲和教材的改进
4.3.2 “构式-语块”教学法爱恨类兼语句的教学片段设计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文章的基本结论
5.2 创新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1世纪汉语动词分类标准问题研究综述[J]. 张明辉,孙宗美.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2]汉语“别人家的+NP”构式的认知语言学解读[J]. 帖伊.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3]句类、句型、句模、句式、表达格式与构式——兼说“构式-语块”分析法[J]. 陆俭明. 汉语学习. 2016(01)
[4]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述评[J]. 魏薇.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4(01)
[5]句式分析中的构式观及相关理论问题[J]. 施春宏. 汉语学报. 2013(02)
[6]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综述[J]. 杨雅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06)
[7]汉语兼语句的诠释:认知图式理论与原型观[J]. 刘世英. 语文建设. 2012(22)
[8]溯因兼语句的可接受度和意义调查[J]. 彭睿. 中国语文. 2012(06)
[9]取消“兼语句”之说——构式语块法的新分析[J]. 苏丹洁. 语言研究. 2012(02)
[10]现代汉语评价系统刍论[J]. 刘慧.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1(04)
博士论文
[1]泰国大学生汉语难点句式习得与教学研究[D]. 黄明媚(Oraphan Suvaphap).中央民族大学 2016
[2]扩充的格位理论与汉语相关句法现象研究[D]. 杨西彬.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 李香玲.河南大学 2011
[4]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D]. 文雅丽.北京语言大学 2007
[5]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 周红.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河南焦作方言“老XX”式研究[D]. 杨婧.上海大学 2019
[2]面向留学生的兼语句教学研究[D]. 马成菲.黑龙江大学 2018
[3]汉语“兼语句”的功能句法-语义分析[D]. 樊淑颖.华南理工大学 2018
[4]“构式—语块”理论下的兼语句教学调查及探讨[D]. 李小丽.江西师范大学 2016
[5]对外汉语教学“让”字句的语法研究及偏误分析[D]. 马玲.辽宁师范大学 2016
[6]留学生汉语兼语句偏误分析与教学研究[D]. 周叶.安徽大学 2016
[7]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韩国留学生“让”字兼语句偏误分析[D]. 陈凡.上海交通大学 2015
[8]泰国学习者使令类兼语句习得偏误研究[D]. 言瑶.湖南大学 2015
[9]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韩国留学生兼语句偏误分析[D]. 鞠伟伟.鲁东大学 2014
[10]现代汉语心理动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分布及运用考察[D]. 孙璇.云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22583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兼语句本体研究综述
1.2.2 兼语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的启示
1.3 研究的内容和问题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的理论方法
1.4.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爱恨类兼语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2.1 爱恨类兼语句的句法特征
2.2 爱恨类兼语句的语义分析
2.2.1 爱恨类句式的因果义
2.2.2 核心动词V1的语义特征
2.2.3 爱恨类与其他兼语句的语义比较
2.3 爱恨类的相关统计分析
2.3.1 积极义与消极义的分析
2.3.2 N1的使用分析
2.3.3 N2的使用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认知-构式语法下的爱恨类兼语句
3.1 致使-兼格范畴的相关分析
3.1.1 致使-兼格范畴的原型
3.1.2 致使-兼格范畴的其他成员
3.2 致使-兼格构式的相关分析
3.2.1 致使-兼格构式的构式原型
3.2.2 致使-兼格构式的构式扩展
3.3 好恶原因式的分析
3.3.1 好恶原因式的扩展承继
3.3.2 好恶原因式的话语功能
3.4 小结
第四章 爱恨类兼语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4.1 爱恨类兼语句在大纲和教材中的分布考察
4.1.1 爱恨类兼语句在大纲中的分布考察
4.1.2 爱恨类兼语句在教材中的分布考察
4.2 爱恨类兼语句的使用和偏误分析
4.2.1 情感状态类动词的语料分析
4.2.2 褒贬行为动词的语料分析
4.3 爱恨类兼语句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4.3.1 大纲和教材的改进
4.3.2 “构式-语块”教学法爱恨类兼语句的教学片段设计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文章的基本结论
5.2 创新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1世纪汉语动词分类标准问题研究综述[J]. 张明辉,孙宗美.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2]汉语“别人家的+NP”构式的认知语言学解读[J]. 帖伊.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3]句类、句型、句模、句式、表达格式与构式——兼说“构式-语块”分析法[J]. 陆俭明. 汉语学习. 2016(01)
[4]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述评[J]. 魏薇.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4(01)
[5]句式分析中的构式观及相关理论问题[J]. 施春宏. 汉语学报. 2013(02)
[6]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综述[J]. 杨雅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06)
[7]汉语兼语句的诠释:认知图式理论与原型观[J]. 刘世英. 语文建设. 2012(22)
[8]溯因兼语句的可接受度和意义调查[J]. 彭睿. 中国语文. 2012(06)
[9]取消“兼语句”之说——构式语块法的新分析[J]. 苏丹洁. 语言研究. 2012(02)
[10]现代汉语评价系统刍论[J]. 刘慧.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1(04)
博士论文
[1]泰国大学生汉语难点句式习得与教学研究[D]. 黄明媚(Oraphan Suvaphap).中央民族大学 2016
[2]扩充的格位理论与汉语相关句法现象研究[D]. 杨西彬.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 李香玲.河南大学 2011
[4]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D]. 文雅丽.北京语言大学 2007
[5]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 周红.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河南焦作方言“老XX”式研究[D]. 杨婧.上海大学 2019
[2]面向留学生的兼语句教学研究[D]. 马成菲.黑龙江大学 2018
[3]汉语“兼语句”的功能句法-语义分析[D]. 樊淑颖.华南理工大学 2018
[4]“构式—语块”理论下的兼语句教学调查及探讨[D]. 李小丽.江西师范大学 2016
[5]对外汉语教学“让”字句的语法研究及偏误分析[D]. 马玲.辽宁师范大学 2016
[6]留学生汉语兼语句偏误分析与教学研究[D]. 周叶.安徽大学 2016
[7]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韩国留学生“让”字兼语句偏误分析[D]. 陈凡.上海交通大学 2015
[8]泰国学习者使令类兼语句习得偏误研究[D]. 言瑶.湖南大学 2015
[9]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韩国留学生兼语句偏误分析[D]. 鞠伟伟.鲁东大学 2014
[10]现代汉语心理动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分布及运用考察[D]. 孙璇.云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22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222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