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 ——以沈阳地区高校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07 23:3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对外汉语教师在促进汉语传播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但已有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因此,关注对外汉语教师现状至关重要。由此本研究针对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做实证研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马斯拉奇编制的职业倦怠(教育版)问卷对沈阳地区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测量。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对对外汉语教师职业现状进行总体分析,对性别、教龄、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差异分析并对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本文对可能引发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该地区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已经出现职业倦怠状况,但职业倦怠水平偏低,处于轻度倦怠。其中,情绪衰竭维度处于中等状况,较为严重。从人口统计变量来看,该地区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倦怠程度随着教龄的增长而升高,其中,情绪衰竭维度的倦怠程度最高;该地区不同婚姻状况的教师在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维度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去个性化维度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已婚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高于未婚教师,已婚...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职业倦怠概念界定
(二)教师职业倦怠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关于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
四、相关研究工作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基础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内容设计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问卷数据处理
二、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被试的总体情况
(二)教师职业倦怠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三)职业倦怠的影响要素分析
(四)小结
第二章 引发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职业特征因素
(一)教师能力要求较高
(二)教师面临角色冲突
(三)教师人际关系复杂
二、教师个体因素
(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三)教师缺乏家庭支持
(四)教师人格特征差异
三、学校内部因素
(一)学校管理体系存在弊端
(二)教师工作负荷过重
(三)教师培训机会不足
四、学生因素
(一)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二)学生构成的多样化
五、社会因素
(一)社会期望过高
(二)社会地位不高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教师个人层面
(一)提高自身水平,满足教学需求
(二)完善自身人格,改善人际关系
(三)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四)恰当处理角色冲突,获取自身家庭支持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二、学校层面
(一)合理分配教师工作
(二)定期组织教师培训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
三、社会层面
(一)对教师持有合理期待
(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本文编号:3270587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职业倦怠概念界定
(二)教师职业倦怠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关于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
四、相关研究工作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基础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内容设计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问卷数据处理
二、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被试的总体情况
(二)教师职业倦怠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三)职业倦怠的影响要素分析
(四)小结
第二章 引发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职业特征因素
(一)教师能力要求较高
(二)教师面临角色冲突
(三)教师人际关系复杂
二、教师个体因素
(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三)教师缺乏家庭支持
(四)教师人格特征差异
三、学校内部因素
(一)学校管理体系存在弊端
(二)教师工作负荷过重
(三)教师培训机会不足
四、学生因素
(一)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二)学生构成的多样化
五、社会因素
(一)社会期望过高
(二)社会地位不高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教师个人层面
(一)提高自身水平,满足教学需求
(二)完善自身人格,改善人际关系
(三)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四)恰当处理角色冲突,获取自身家庭支持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二、学校层面
(一)合理分配教师工作
(二)定期组织教师培训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
三、社会层面
(一)对教师持有合理期待
(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本文编号:3270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270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