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对外汉语“V着”教学初探

发布时间:2017-04-28 04:12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V着”教学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助词“着”既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总结了前人对于动态助词“着”的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状况研究和分布研究,从语义、语法、分布等角度论述“着”的语义特征及其句法表现。 全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从本体和对外汉语两方面对汉语时体范畴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最终同意汉语中存在“体”范畴,综合各家相同的说法分析“着”表示“进行义”和“持续义”的根本区别,本文同意“着”表“持续义”。 第二章分析了“着”的三项主要语义特征,及其限定下的句法表现。由于“着”的非完整性限定它不能与表达事件具体时间长度的词语连用,不与标记动作计量的词语即动词的动量补语连用,不与“有界”动词连用。“着”的持续性决定它一般和表持续性的动词连用,不与瞬间动词连用。“着”的动/静二重性决定了它既能跟具有动态特征的动词连用,又能加非动作动词。在与具有动静双重性的动词连用时容易出现歧义的情况,但可以通过变换分析的方法进行区分。在此同时我们还考察了现有大纲中“着”的语法项目并研究了其排序问题,以便进行实用而又有层次的“v着”教学。 第三章总结了留学生在习得“V着”的偏误,主要是想把这些偏误分门别类,并试图找到造成此类偏误的原因所在。研究发现偏误的来源可能源于学生自身,也有来自教师方面的。学生方面有母语迁移,个人因素,认识局限。老师方面由于讲解方法不当,过度注重语法导致泛化等。 第四章提出了一些对“V着”教学的思考与设计。基于上面三章的研究,本章主要分析了教学方法优缺点和语法教学应遵守的原则,进而对“V着”教学进行了一些教学反思,并试着从这些反思中总结适合“V着”教学的切实有效的教学原则。最后试举了一些“V着”教学的案例做为验证。
【关键词】:V着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 教学法 教学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95.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7
  • 1.1 汉语时体范畴的研究综述8-10
  • 1.1.1 汉语本体研究8-9
  • 1.1.2 汉外对比研究9-10
  • 1.2 “着”语法意义的研究综述10-14
  • 1.2.1 汉语本体研究10-13
  • 1.2.2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13-14
  • 1.3 “着”的分布研究综述14-16
  • 1.4 研究的意义16
  • 1.5 研究对象和内容16-17
  • 第二章 “V着”的句法语义及相关语法项目考察17-31
  • 2.1 “着”的三项主要语义17-24
  • 2.1.1 “着”的非完整性18-20
  • 2.1.2 “着”的持续性20-23
  • 2.1.3 “着”的动态/静态二重性23-24
  • 2.2 教学大纲中“着”的相关语法项目24-27
  • 2.3 “V着”语法项目的排序27-31
  • 第三章 “V着”习得偏误类型分析及其教学法31-38
  • 3.1 留学生“V着”句型习得偏误类型分析31-35
  • 3.1.1 “着”的位置错31-32
  • 3.1.2 述宾结构中该用时不用或不该用而用“着”32
  • 3.1.3 过度泛化32-33
  • 3.1.4 “着”与“了”相混33-34
  • 3.1.5 “着”与介词“在”、副词“正”、“正在”、“在”、以及——呢”混淆34
  • 3.1.6 “着”与带“得”的补语结构误用34-35
  • 3.2 对外汉语教学中“V着”教学法与语法教学35-38
  • 3.2.1 对外汉语“V着”教学法35-37
  • 3.2.2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37-38
  • 第四章 留学生学习“V着”教学思考与设计38-43
  • 4.1 教学思考38-41
  • 4.2 “V着”教案设计举例41-43
  •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齐沪扬;表示静态位置的“着”字句的语义和语用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2 石毓智;;论汉语的进行体范畴[J];汉语学习;2006年03期

3 李向农,张军;“V着V”结构的意义关系及结构中“V”的语义特征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曾常年;现代汉语动词持续体的反复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V着”教学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2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32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8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