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对外汉语自然类隐喻词汇分析与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6 08:02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自然类隐喻词汇分析与教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修辞的手段,更是思维、经验和行为的方式。通过隐喻的方式形成的能够表达不同于或违反字面意义的词语就是隐喻词汇。汉语中,一些自然现象或物质常常被作为源域而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类隐喻词汇。本文拟以认知隐喻理论为指导,对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自然类隐喻词汇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影响汉语自然类隐喻词汇形成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以期对对外汉语中此类词汇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首先阐述了隐喻理论的发展情况和隐喻词汇的含义,其次,论述了隐喻机制对词义的影响,然后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现状,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简要说明。 第二部分主要对对外汉语教材《汉语·纵横》中的自然类隐喻词汇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自然类隐喻词汇在汉语学习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①自然类隐喻词汇的数量随着汉语学习水平的提高而相应地增多。②教材中自然类隐喻词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词和成语两种,惯用语和歇后语的形式较少。③教材中的自然类隐喻词汇涉及到得语义场主要有天体、气象、地理地貌和“五行”范畴的自然物质等四种类型。了解和研究这些特点有利于我们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影响汉语中的自然类隐喻词汇形成的各种因素。指出该类词汇的形成与汉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有的历史文学因素和以佛教和道教为主的宗教文化因素对汉语自然类隐喻词汇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尤为显著地影响。 第四部分以前三章为基础,以认知隐喻理论为指导,针对教材中自然类隐喻词汇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因素,对对外汉语自然类隐喻词汇的教学提出相关的建议。指出该类词汇的教学应遵循三个原则,即基于留学生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隐喻共性进行教学的原则,对比留学生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教学的原则和通过隐喻词汇的词义网络性进行教学的原则。同时还指出对于此类词汇的教学,在汉语学习的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分阶段,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词汇教学。 最后,结语部分对整篇文章内容进行简要总结,指出本文对对外汉语自然类隐喻词汇的分析和教学策略的建议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自然物质 自然现象 隐喻 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3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5
  • 第一节 隐喻及隐喻词汇8-10
  • 一、什么是隐喻8-9
  • 二、什么是隐喻词9-10
  • 三、自然类隐喻词汇的含义10
  • 第二节 隐喻对词义的影响10-12
  • 一、隐喻对词义生成和发展的影响10-11
  • 二、隐喻在词义运用中的影响11
  • 三、词语隐喻义产生的基础11-12
  • 四、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在隐喻词汇上的体现12
  • 第三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现状12-14
  • 一、选题缘由12-13
  • 二、研究现状13-14
  • 第四节 研究对象、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14-15
  • 一、研究对象14
  • 二、语料来源14
  • 三、研究方法14-15
  •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材中自然类隐喻词汇的统计分析15-26
  • 第一节 教材中自然类隐喻词汇数量上的分布特点15-17
  • 第二节 教材中汉语自然类隐喻词汇的表现形式17-20
  • 一、词17-18
  • 二、熟语18-20
  • 第三节 教材中自然类隐喻词汇的主要语义场类型20-26
  • 一、天体类语义场21-22
  • 二、气象类语义场22
  • 三、地理地貌类语义场22-23
  • 四、“五行”范畴的自然物质语义场23-26
  • 第三章 汉语自然类隐喻词汇的形成因素26-36
  • 第一节 古代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26-30
  •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影响30-32
  • 第三节 历史文学因素的影响32-33
  • 第四节 宗教文化因素的影响33-36
  • 第四章 对外汉语自然类隐喻词汇的教学建议36-45
  • 第一节 汉语自然类隐喻词汇的教学原则36-39
  • 一、基于共性进行教学的原则36-37
  • 二、对比差异性进行教学的原则37-38
  • 三、通过词义网络性进行教学的原则38-39
  • 第二节 汉语自然类隐喻词汇分阶段教学的建议39-45
  • 一、初级阶段的教学建议39-40
  • 二、中高级阶段的教学建议40-43
  • 三、不同阶段的课程分工建议43-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莉;;对外汉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及其在教学上的启发[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唐玲;;从隐喻角度谈词汇教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林俐;;语境与话语文本促动隐喻机制的生存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年02期

5 李福印;当代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第八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论文分析[J];外语研究;2004年03期

6 李雨虹;浅析隐喻性词汇的构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冯丽萍;;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词汇结构意识与阅读能力的培养[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

8 蔡龙权;隐喻化作为一词多义的理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李晓丽,郝如莉;浅论隐喻和转喻与词汇意义的发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束定芳!200083;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4期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自然类隐喻词汇分析与教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9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479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6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