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汉语》中、高级综合课本中修辞格的运用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21 07:43
比喻和引用是汉语中运用极其广泛的修辞格,也是《发展汉语》中、高级综合课本里出现频率较高的汉语修辞格。从印度尼西亚留学生运用这两类汉语修辞格的偏误调查结果来看,他们在运用比喻修辞格时常常不能准确划分汉语比喻中的本体、喻体成分,且混淆本体、喻体关系,并缺乏对汉语喻体词汇含义的了解。因为缺乏相关积累,所以印度尼西亚留学生在运用汉语引用修辞格时,往往会出现曲解汉语成语、汉语典故的表现,进而影响对整个汉语句子的准确理解。虽然《发展汉语》中、高级综合课本中汉语修辞格的使用十分频繁,但是该教材在修辞格内容的设计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材中缺少对汉语修辞格知识的系统介绍。其次,教材的阅读材料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典故的内容不足。最后,教材的课后习题中缺乏针对修辞格的练习。因此,编者可以在教材中设置汉语修辞专题栏目,而对课文中比喻、引用等修辞格涉及到的中华文化典故,可以进行整合、编排,以此设计配套的中华文化知识手册。在实际的汉语课堂教学中,汉语教师可以使用句子对比法的方法,注重对修辞格特点进行归纳、分析,同时还要结合中华文化故事进行修辞格教学。而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修辞格时应该将学习中华文化知识与跨文化意...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由来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修辞、修辞格及其分类的讨论
1.2.2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问题研究
1.2.3 《发展汉语》基本介绍及其研究现状
1.2.4 其他对外汉语教材中修辞层面的研究情况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发展汉语》中、高级综合课本中修辞格的情况
2.1 教材中修辞格的统计
2.1.1 教材中修辞格类型的分布
2.1.2 教材中各小类修辞格的出现频率
2.1.3 教材中修辞格统计数据的分析
2.2 比喻
2.2.1 明喻
2.2.2 暗喻
2.2.3 借喻
2.3 引用
2.3.1 明引和暗引
2.3.2 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2.3.3 正引、反引和借用
第3章 中、高级印尼留学生汉语修辞运用情况调查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问卷形式
3.1.3 调查过程
3.2 在比喻方面出现的问题
3.2.2 本体和喻体相混淆
3.2.3 对汉语喻体词汇的含义缺乏了解
3.3 在引用方面出现的问题
第4章 对印尼留学生汉语修辞学习的思考与建议
4.1 关于《发展汉语》课本中修辞格内容的思考
4.1.1 综合评价
4.1.2 增设修辞格专题内容
4.1.3 增加中华文化故事的阅读材料
4.2 对于留学生的教学策略
4.2.1 句子对比法
4.2.2 对修辞格特点进行归纳、分析
4.2.3 结合中华文化故事进行修辞格教学
4.3 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4.3.1 修辞格结构与修辞格功能相结合
4.3.2 学生“多练”与教师“精讲”相结合
4.3.3 学习中华文化知识与跨文化意识相结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509084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由来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修辞、修辞格及其分类的讨论
1.2.2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问题研究
1.2.3 《发展汉语》基本介绍及其研究现状
1.2.4 其他对外汉语教材中修辞层面的研究情况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发展汉语》中、高级综合课本中修辞格的情况
2.1 教材中修辞格的统计
2.1.1 教材中修辞格类型的分布
2.1.2 教材中各小类修辞格的出现频率
2.1.3 教材中修辞格统计数据的分析
2.2 比喻
2.2.1 明喻
2.2.2 暗喻
2.2.3 借喻
2.3 引用
2.3.1 明引和暗引
2.3.2 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2.3.3 正引、反引和借用
第3章 中、高级印尼留学生汉语修辞运用情况调查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问卷形式
3.1.3 调查过程
3.2 在比喻方面出现的问题
3.2.2 本体和喻体相混淆
3.2.3 对汉语喻体词汇的含义缺乏了解
3.3 在引用方面出现的问题
第4章 对印尼留学生汉语修辞学习的思考与建议
4.1 关于《发展汉语》课本中修辞格内容的思考
4.1.1 综合评价
4.1.2 增设修辞格专题内容
4.1.3 增加中华文化故事的阅读材料
4.2 对于留学生的教学策略
4.2.1 句子对比法
4.2.2 对修辞格特点进行归纳、分析
4.2.3 结合中华文化故事进行修辞格教学
4.3 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4.3.1 修辞格结构与修辞格功能相结合
4.3.2 学生“多练”与教师“精讲”相结合
4.3.3 学习中华文化知识与跨文化意识相结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509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509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