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上N了”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22:00
本文关键词:“V上N了”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V上N了”结构表进行义或完成义。对于“V上N了”结构的研究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少,因此本文力求从“V上N了”结构中的动词和名词或名词结构入手,发现“V上N了”结构在表示进行义或完成义的使用时的特点。文章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能进入“V上N了”的动词进行考察,并分析“V上N了”结构表示进行义或完成义时动词所表现出的种种不同。对动词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动词的语义指向,动词的语义指向不同是导致“V上N了”结构出现歧义的重要原因,当动词语义指向“上”时,该结构表示的是一种完成义,若指向其他成分则表示动作的进行;(2)动词的语义特征,在这一部分,我们只要从动词的持续性和非持续性来考察,动词的持续性与否与“上”的搭配有着直接关系;(3)动词的自主性与非自主性,若动词为非自主性动词,“V上N了”结构往往表示被动性因此多表示完成义。同时该部分对结构中的名词进行考察,分析并发现“V上N了”结构中的名词语义角色、特指与泛指以及“有界”“无界”对于“V上N了”的语义有着隐性的影响。此外也分析了存在句中的“V上N了”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存在句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式我们发现其中的“V上N了”结构与其否定形式“V不上N了”存在不对称性,而这种不对称性也恰恰是由于“V上N了”结构表示进行义或完成义造成的。通过分析我们知道“V上N了”结构中的两个变量对于该结构表示不同意义有着不同的作用,动词对于该结构的表示进行义或完成义所起到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名词对该结构的影响。 第二部分对“V上N了”结构表示歧义时进行分析,从否定的角度、疑问角度和句式变化的角度进行区分,否定角度主要是从“V上N了”结构内否定和结构外否定进行分析。通过对“V上N了”结构的区分力争提炼出“V上N了”结构表示不同语义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从而更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 第三部分在结合了笔者个人在喀麦隆孔子学院教学经验基础上对海外教学中师生教与学“V上N了”结构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找出学生在学习“V上N了”结构所表现出的偏误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优缺点,通过对学生偏误的进一步分析得出母语及目的语负迁移影响是导致学生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同样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教师教学过程中运用中介语或其他辅助语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尝试寻求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将综合运用已有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借助于构式理论的辅助,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对“V上N了”结构总地来说主要是从认知语言学、构式等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两个角度进行论证,以期能够从语法及语义上寻求突破,进而提出构式语法理论指导教学的思路。也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V上N了” 进行义 完成义 构式语法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0
- 一、引言10-14
- (一) 问题的提出10-11
- (二) 相关的研究综述11-14
- 1. 历时层面的研究11
- 2. 共时角度的研究11-12
- 3. “V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12
- 4. “V上”在认知层面的研究12-14
- 二、“V上N了”结构的研究14-29
- (一) “V上N了”结构中的动词14-16
- (二) V的不同对“V上N了”结构的影响16-20
- 1. V的语义指向17-18
- 2. V的语义特征18-19
- 3. V的自主性与非自主性19-20
- (三) N的不同对“V上N了”的影响20-24
- 1. N的语义角色21-22
- 2. N的特指与泛指22-23
- 3. N的“有界”与“无界”23-24
- (四) 主语对“V上N了”结构的影响24-26
- 1. 主语的界定24-25
- 2. 主语的施受不同对“V上N了”的影响25-26
- (五) 存在句中的“V上N了”结构26-29
- 1. 存在句中“V上N了”的分析26-28
- 2. 存在句中“V上N了”与“V不上N了”的不对称性28-29
- 三、“V上N了”结构歧义现象分析29-38
- (一) 从否定的角度对“V上N了”歧义现象分析29-31
- (二) 从疑问的角度对“V上N了”歧义现象分析31-33
- (三) 从句式变换的角度对“V上N了”歧义现象分析33-38
- 1. “V上N了”→“V上了N”/“N+SV上了”33-35
- 2. “V上N了”→“V得上N”35-38
- 四、“V上N了”的教学研究38-49
- (一) 对师生调查并分析38-43
- (二) “V上N了”的构式教学43-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4
- 附录A “V上N了”构式教学教案54-56
- 附录B 喀麦隆留学生调查问卷56-6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61-62
- 致谢62-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伟;戴璐;;试析“V上”句式的句法语义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2 赵亚丽;赵立军;;古代汉语“V+上”格式的演变[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3 常海星;;“V上”结构的语义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任鹰;于康;;从“V上”和“V下”的对立与非对立看语义扩展中的原型效应[J];汉语学习;2007年04期
5 邱广君;谈“V上”所在句式中的“上”意义[J];汉语学习;1995年04期
6 李燕;;趋向补语的非范畴化研究——基于语料库“V上”与“V下”的比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胡旭辉;;认知和生成学派视角下的构式理论对比研究——以构式语法和第一语段句法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8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年05期
9 李思旭;于辉荣;;从共时语法化看“V上”与“V下”不对称的实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02期
10 田臻;;汉语存在构式与动词关联度的实证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03期
本文关键词:“V上N了”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55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55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