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动结式“V好”、“V完”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9 10:04

  本文关键词: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动结式“V好”、“V完”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为了解决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动结式“V好”、“V完”时存在的问题,从三大部分来进行讨论——汉语本体研究中“V好”和“V完”的对比、动结式“V好”和“V完”的汉韩语言对比、韩国学生“V好”和“V完”的习得情况及偏误分析。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综述前人对动结式“V好”、“V完”的研究和“V好”、“V完”的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并且指出了之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介绍了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讨论“V好”、“V完”各自的句法语义特征及两者的对比。“V好”、“V完”的句法语义特征,主要讨论“V好”和“V完”的语义类型和所用动词的特征。我们将“V好”的语义类型分为“完善”义和“终结”义,也讨论了这两种语义和它们出现的句法环境的关系。我们认为完善义“V好”与能愿动词、目的状语、祈使句有一定的联系,终结义“V好”与时间状语、时间点结构、“定语”这一句法位置有密切关系。我们将“V完”的语义类型分为“没有剩余”义和“终结”义,发现没有剩余的“V完”出现在把字句和受事主语句中的频率很高,这可能是没有剩余义“V完”对宾语的强调与这两种特殊句式的功能相容。本章的第三节着重对比“V好”、“V完”,用语义特征来分析“V好”、“V完”的独用和共用的动词。只能进入“V好”的动词59个,分为9种语义类,只能进入“V完”的动词126个,分为8种语义类,两种结构都能进入的动词272个,分为16种语义类。我们并非随意进行划分,同一组动词具有相近的含义,并且往往有着相同的语法表现。然后,讨论“V好”和“V完”的共用情况,列出五种相同的句法环境比较分析“V好”和“V完”的语义,且注意到通过宾语、状语的调整产生交叉的类型,最后观察本来独用的情况变为共用的情况。 第三章讨论汉语动结式“V好”、“V完”在韩国语中怎么对应,分别讨论汉语简单句和连动句中的“V好”、“V完”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归纳出简单句中的“V好”、“V完”用四种不同的形式来对应。连动句中“V好”、“V完”的对应形式与简单句不同,韩国语中连动句的两个动作或事件中间要用连接成分,所用的连接成分有两种连接词尾和一种时间名词。这种复杂的对应形式对韩国学生理解“V好”、“V完”造成障碍,因此我们试图提出最适当的对应形式,认为:完善义“V好”对应为“状语(巷)+动词”;没有剩余义“V完”对应为“修饰成分+NP+主要动词+辅助动词((?))”:终结义“V好”、“V完”对应为“状语((?))+动词”;连动句中“V好”、“V完”还是应当用连接词尾“(?)”。 第四章在本体研究和汉韩语言对比的基础上,深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实际教学中韩国学生习得“V好”、“V完”的情况。然后,我们对回收的问卷中反映出的偏误进行分析,将偏误分为两大类:混用与漏用。统计分析了各类型的偏误数量的所占的比率。最后,我们将偏误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两点:母语负迁移和教学处理不当,并试图给出三条教学建议。 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V好 V完 句法语义特征 汉韩对比 对外汉语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95.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问题的提出10-11
  • 1.2 “V好”、“V完”的研究现状11-14
  • 1.2.1 “V好”、“V完”结构的个案研究和对比研究11-14
  • 1.2.2 “V好”、“V完”的汉韩语言对比研究14
  • 1.3 研究方法和语料使用14-16
  • 第二章 “V好”、“V完”的句法语义特征及两者的比较16-54
  • 2.1 “V好”的句法语义特征16-29
  • 2.1.1 以语义结构分析法描写“V好”的语义类型16-19
  • 2.1.2 “V好”的动词特征19-23
  • 2.1.3 “V好”出现的句法环境和“V好”的语义23-29
  • 2.2 “V完”的句法语义特征29-39
  • 2.2.1 以语义结构分析法描写“V完”的语义类型29-33
  • 2.2.2 “V完”的动词特征33-37
  • 2.2.3 没有剩余义“V完”和特殊句式的关系37-39
  • 2.3 “V好”与“V完”的比较39-54
  • 2.3.1 “V好”和“V完”的独用动词特征39-42
  • 2.3.2 “V好”和“V完”的共用动词特征42-46
  • 2.3.3 “V好”和“V完”的共用情况46-54
  • 第三章 “V好”、“V完”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54-68
  • 3.1 简单句中“V好”、“V完”的对应形式54-61
  • 3.2 连动句中“V好”、“V完”的对应形式61-65
  • 3.3 复杂对应形式带来的习得“V好”、“V完”的障碍65-66
  • 3.4 汉语“V好”、“V完”在韩国语中恰当的对应形式66-68
  • 第四章 韩国学生动结式“V好”、“V完”的习得情况及偏误分析68-81
  • 4.1 韩国学生习得动结式“V好”、“V完”的情况68-72
  • 4.1.1 问卷调查设计68-69
  • 4.1.2 偏误类型69-72
  • 4.2 调查结果中出现的偏误数量及其分析72-76
  • 4.2.1 调查结果中“V好”、“V完”的偏误情况分析73-74
  • 4.2.2 偏误率较高的题目分析74-76
  • 4.3 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建议76-81
  • 4.3.1 原因分析76-78
  • 4.3.2 教学建议78-81
  • 第五章 结论81-84
  • 附录84-85
  • 参考文献85-88
  • 后记88-8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景松;;补语意义的引申和虚化[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2 岳利民;;多义的动结式短语试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3 周琴;述补式“v+好(了)”浅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4 马真,陆俭明;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二)[J];汉语学习;1997年04期

5 李小荣;对述结式带宾语功能的考察[J];汉语学习;1994年05期

6 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的语义是什么[J];汉语学习;1996年01期

7 郭锐;;语义结构和汉语虚词语义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4期

8 崔广华;;“V+完”动补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句法和语义表现[J];文教资料;2007年04期

9 刘月华;;动态助词“过_2过_1了_1”用法比较[J];语文研究;1988年01期

10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金晶炫;汉语“动结式”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D];吉林大学;2006年

2 金宗燮;韩国留学生使用汉语结果补语的情况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丁萍;动结式“V好”与“V完”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歌;“被”字句与无标记受事主语句比较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黄晓慧;无标记受事主语句的习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动结式“V好”、“V完”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5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435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0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