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大小类”反义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9 22:10
本文关键词: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大小类”反义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小类”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一直是现代汉语本体研究关注的热点,同时也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点。然而目前“大小类”反义词大多着眼于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三部分对其进行研究。 首先,本文研究了“大小类”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本文以沈家煊所列举的10组“大小类”反义词为研究对象,对其义项、构词层面和句法层面进行了描写考察。认为“大类词”是无标记项,“小类词”是有标记项,不管是在构词层面还是句法层面,大多数“大类词”的使用频率要高于“小类词”。 其次,本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外国留学生学习“大小类”反义词的情况。用三大问30小题考察外国留学生对单个“大小类”反义词的掌握情况及其处于语境中时的掌握情况。发现外国留学生对“大类词”的掌握情况要好于“小类词”,而且相对于在语境中运用这些词,他们更容易掌握单个“大小类”反义词。在使用这些反义词时,留学生容易因类推而产生偏误,而且在有相似项的时候产生偏误的几率更大。 最后,本文对“大小类”反义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和教材内容编写提出了建议。在教学方面,本文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可以采用对比、类推、具体教学、语境、反义网络、交际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教材内容编写方面,通过考察三种教材,认为应该增加收入的词汇量,增强释义的明晰性,重视难易程度的渐进性,加强练习设计的针对性。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大小类”反义词 有/无标记 不对称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绪论7-12
- 0.1 选题缘由7
- 0.2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7-8
- 0.3 相关研究综述8-11
- 0.3.1 标记理论研究及应用8-9
- 0.3.2 反义词的不对称研究9-10
- 0.3.3 “大小类”反义词不对称研究10
- 0.3.4 “大小类”反义词不对称教学研究10-11
- 0.4 本文的语料来源11-12
- 第一章 “大小类”反义词不对称研究12-20
- 1.1 “大小类”反义词义项的不对称12-14
- 1.1.1 “大小类”反义词义项的不对称12
- 1.1.2 “大小类”反义词义项的对称12-14
- 1.2 “大小类”反义词构词层面上的不对称14-17
- 1.2.1 “大小类”反义词构词的数量不对称14-16
- 1.2.2 “大小类”反义词使用频率的不对称16-17
- 1.2.3 “大小类”反义词组合词序的不对称17
- 1.3 “大小类”反义词句法层面上的不对称17-20
- 1.3.1 “大小类”反义词受副词修饰的不对称17-18
- 1.3.2 数量成分+“大小类”反义词搭配的不对称18-19
- 1.3.3 “大小类”反义词在比较句中的不对称19-20
- 第二章 外国留学生“大小类”反义词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20-26
- 2.1 问卷设计与调查对象20-21
- 2.1.1 问卷的设计20
- 2.1.2 问卷20-21
- 2.1.3 调查对象21
- 2.2 调查结果统计21-23
- 2.2.1 问题一调查结果统计21-22
- 2.2.2 问题二调查结果统计22-23
- 2.2.3 问题三调查结果统计23
- 2.3 调查结果分析23-26
- 2.3.1 问题一调查结果分析23-24
- 2.3.2 问题二调查结果分析24-25
- 2.3.3 问题三调查结果分析25-26
- 第三章 “大小类”反义词对外汉语教学建议26-34
- 3.1 “大小类”反义词的课堂教学建议26-29
- 3.1.1 重视“大小类”反义词的成对教学26
- 3.1.2 重视“大小类”反义词的类推教学26-27
- 3.1.3 重视“大小类”反义词的具体教学27-28
- 3.1.4 重视“大小类”反义词的语境教学28-29
- 3.1.5 重视“大小类”反义词的反义网络教学29
- 3.1.6 重视“大小类”反义词的交际教学29
- 3.2 对教材中“大小类”反义词内容编排的建议29-34
- 3.2.1 增加收入的词汇量30-31
- 3.2.2 增强释义的明晰性31-32
- 3.2.3 重视难易程度的渐进性32
- 3.2.4 加强练习设计的针对性32-34
-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39
- 致谢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益民;略论“有字句”和单音反义形容词[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段益民;;从单音反义形容词看汉语语法的制约系统[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3 武文杰;徐艳;;论“对”与“错”的不对称分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黄超洪,段益民;汉语语法制约规律和单音反义形容词的语法规约[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5 曹秀玲;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J];汉语学习;2000年04期
6 俞理明;;语义标记和汉语构词的不对称现象[J];汉语学习;2006年06期
7 翟颖华;;论“不”和反义形容词构成的否定式[J];汉语学习;2009年01期
8 孟凯;;留学生反义属性词的类推及其成因[J];汉语学习;2009年01期
9 段益民;略论单音反义形容词A_1A_2组结的语法性质和语义特征[J];汉语学习;1996年01期
10 石毓智;形容词的有无标记用法与疑问句式的交错关系[J];汉语学习;1996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大小类”反义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6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436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