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建构主义背景下对外汉语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发布时间:2017-06-14 13:05

  本文关键词:建构主义背景下对外汉语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课堂教学要素主要包含教材、教师、学生三个要素,其中教材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让教师和学生紧密连接在一起。尽管理论上教材的编制遵循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等原则,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基础性的指导意义,但不可否认各种教材在其实际应用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带有局限性。随着各种各种新型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开始意识到纯粹的“教教材”和“学教材”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使用迫在眉睫。 基于教材的局限,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因此意义重大。首先,教师真正从“教教材”转向了“用教材教”,一改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授方式,真正将教师从教科书的禁锢中解救出来;学生从“学教材”转向了“用教材学”,在教师创造性应用教材的引导下,自己主动探索同实际需求联系紧密的各种知识,并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地不再受制于单一教材,使思维得到了发散,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用教材教”教学观指导下,教师必须积极探寻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方法。在众多理论中,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各种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于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任务法、支架法、随机通达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等。在各种教学法的指导下,近年来,研究者们更加积极创造出能在课堂上具体应用的教学模式,如新兴的建构主义5E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路和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实际课堂教学需要出发,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对对外汉语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进行探索和教学尝试,首先这项尝试是务实可行的:笔者将具体提出创造性转化教材的理论及相关方法,这些将为面向不同教学对象但只能被动依赖单一教材的对外汉语教师更多的启示;其次,也可以为对外汉语课堂长期依赖“教教材”、“学教材”的机械操练式教学起到提示作用;希望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为对外汉语教材无法灵活适应课堂教学的困境提供借鉴。具体框架如下: 第一章将对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理由,研究现状及方法进行系统阐述,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介绍;第二章针对建构主义指导下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进行理论方面的详细说明,包括教材定义和作用描述,教材创造性使用的概念,以及建构主义中与教材使用相关的教学模式方法等内容的详细介绍;作为木论文的重点部分,第三章将通过笔者一次使用教材的经历和对教材的解读分析,以建构主义中5E模式为指导对教材创造性使用进行设计并实施,最后对两次使用过程、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对比评价,从而显示第二次的更加科学、合理之处;第四章作为总结性的一章,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进行反思,同时对全文进行概括性总结。
【关键词】:建构主义 创造性使用 教材转化 5E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引言12-16
  •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12-13
  •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13-15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5-16
  • 第二章 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与建构主义理论16-26
  • 2.1 教材定义、作用与应用局限16-18
  • 2.1.1 教材定义和作用16
  • 2.1.2 对外汉语教材局限性16-17
  • 2.1.3 教材分析理论基础17-18
  • 2.2 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概念:教材转化与教师任务18-20
  • 2.2.1 教材转化概念18-19
  • 2.2.2 教师任务19
  • 2.2.3 教师使用教材的方法19-20
  • 2.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教材的创造性使用20-26
  • 2.3.1 建构主义教学的特征20
  • 2.3.2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常见方法20-25
  • 2.3.3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材创造与教学设计25-26
  • 第三章 建构主义背景下对外汉语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以《发展汉语初级汉语口语(上)》为例26-58
  • 3.1 研究方法及分析设计依据26-28
  • 3.1.1 质的研究方法26-27
  • 3.1.2 个案研究方法27-28
  • 3.2 两次教材使用概况及教材分析解读28-30
  • 3.2.1 两次学生概况及使用过程28-29
  • 3.2.2 教材分析解读29-30
  • 3.3 建构主义背景下对外汉语教材创造性使用设计及实例——参考建构主义5E模式30-51
  • 3.3.1 教材加工设计30-41
  • 3.3.2 教材加工使用实例41-51
  • 3.4 两次使用过程分析评价51-58
  • 3.4.1 学生课堂表现反馈对比51-53
  • 3.4.2 使用效果评价53-56
  • 3.4.3 小结56-58
  • 第四章 结语58-61
  • 4.1 总结回顾58-59
  • 4.1.1 教材分析方面58
  • 4.1.2 教材加工设计方面58
  • 4.1.3 教材使用效果对比方面58-59
  • 4.1.4 小结59
  • 4.2 研究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建议59-61
  • 注释61-63
  • 参考文献63-66
  • 附录66-114
  • 附录1 教材分析解读(教材前、中、后各选一篇课文为例)66-104
  • 附录2 两次教材使用过程中学生课堂表现反馈表104-110
  • 附录3 两次学生汉语口语水平测试记录110-114
  • 致谢1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突围(下)——音乐课程教学的信息化视野与建构主义思维[J];乐器;2011年07期

2 陈彦如;;建构主义课程观与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报业;2011年10期

3 张淑辉;张子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商务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吉林教育;2011年25期

4 王旭华;;建构主义视阈下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综合英语研究性教学初探[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4期

5 蒋海芹;;重视数学知识体系建构[J];神州;2011年11期

6 谢永鑫;;论建构主义视域下中国哲学史教学的意义建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7 张德萍;;新课标下英语能力培养方面的教材分析[J];新课程(教研);2011年06期

8 刘静;;新模式下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合作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8期

9 李长江;王爽;;论建构主义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10 任琳;;二战后德日“角色冲突”的比较分析:一种文化的视角[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帮启;;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引导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陆载涵;李冬林;;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建构型课件探讨[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陈卫平;张美英;;建构主义在自然标本陈列中的应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4 马一民;高东;金继益;;关于大学制图教学问题的探讨[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赵翠琼;;建构主义与高职专业英语合作学习策略探析[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赵生亮;杨承印;;基于建构主义的《苯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7 洪凤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协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覃祖军;;从数学教学实例谈建构主义[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9 郑萍;;基于建构主义的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A];福建省社会科学信息工作年会网络时代文献信息的传统与现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3年

10 史建福;;“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模式[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露风;拓展对建构主义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金爱平;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三级教材分析[N];音乐周报;2002年

3 河南省新野县中等职业学校 孙虎林;怎样以教材为依托进行历史教学改革[N];学知报;2010年

4 同济大学 高宣扬;流行思潮:埃尔朗根学派及其建构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6年

5 王艳侠;“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6 万书 蔡又晴 整理;争论中的国际关系主流学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赵万里;悲壮的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注重能力为本 反映时代要求[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安理会改革: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的交锋[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10 顾明旺;建构主义下的创新教学[N];江苏经济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斌;论爱尔兰根学派建构主义方法论的问题域[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卓娅;在方法论视域下的建构主义理性批判[D];复旦大学;2010年

3 王永强;人文意义的建构与生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任友群;现代教育技术的建构主义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吴峰;泰国汉语教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赵蓉;论二语学习中的教师介入[D];复旦大学;2011年

7 靳莹;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俞红珍;论教材的“二次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高萍;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赵银亮;东南亚区域制度变迁与对外政策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志钦;论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晓光;建构主义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冬青;试论建构主义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余郑t,

本文编号:449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449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7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