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趋向动词“起来”与“下去”——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与认知语言学的偏误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01 12:16

  本文关键词:趋向动词“起来”与“下去”——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与认知语言学的偏误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趋向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向被认为是教学难点。其中"起来"和"下去"是留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两个。笔者认为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意象图示理论及主观化机制分析"起来"和"下去"用在动词后作补语时的情况,并根据这些观点对HSK语料库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归类和讨论,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关键词】趋向动词 “起来” “下去” 认知 偏误分析
【分类号】:H195
【正文快照】: 一、引言趋向动词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可以单独做谓语或谓语中心语,更经常用在其他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的趋向、结果或状态,因此又被称作趋向补语,这是此类动词在漫长的语法化过程中不断由实转虚的一个表现,也导致很多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难以把握。通过对HSK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玉汴;;趋向动词的认知分析[J];汉语学习;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蒋庆荣;;汉语和日语条件句的对比[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王婷婷;;试论句尾“了”的使用条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于琳琳;;爱V不V句式的句法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5 苑逸豪;;论“比”字句的否定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6期

6 刘丹;;嵌入“向”字短语“把”字句中介词短语位序先后的制约因素[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熊莺;;日汉语气助词对比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张敬源;张艺;;“有”字比较句的加的夫语法视角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脱傲;;时间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句法语义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脱傲;;频度副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建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6 喻洁;;“再说”和“何况”用法及异同考察[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卡依沙尔·艾合买提;现代维吾尔语情状类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范丽君;汉藏语因果类复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崔智英;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忠才;从顺应论看反问句的语用功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唐莹;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肖艳;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汉语常用篇章衔接手段偏误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陈盈新;中高级泰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兴锐;现代汉语“上”类方位词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文莲;韩国留学生“比”字句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邢福义;“起去”的普方古检视[J];方言;2002年02期

2 孙绪武;趋向动词的范围及意义[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敏;论“V起来”结构中“起来”的分化[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黎小力;;基于HSK动态语料库的复合趋向补语语法意义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孙冬惠;;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1期

4 王静;胡建新;;中亚留学生学习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2期

5 王媚;;俄罗斯学生汉语处所词语使用偏误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吕桂云;;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J];语文学刊;2011年08期

7 王媛;;跟趋向动词有关的偏误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05期

8 杨坡;王超;;浅析动态助词“将”的虚化历程[J];当代小说(下);2010年09期

9 冯军伟;;动趋式述补结构的自主性考察及认知分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崔巍;茹仙古丽·艾再孜;;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偏误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习之;;现代汉语中还有“动词+将+趋向动词”格式[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周明强;;歧义的形成与消解的认知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邓瑶;;PSC中双音节词语轻重格式的常见偏误分析及对策[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通拉嘎;;近十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邓丹;;美国学习者汉语复合元音的偏误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韩玉华;;香港考生在PSC“说话”中常见的语法偏误分析[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8 刘小川;;动趋结构对现代汉语位移句句型生成的制约[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罗建邦;;从三个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吴娟娟;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程度副词偏误分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2 武叶巧;重音对歧义的分化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刘楚群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隐现句的句法象似性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宇枫;近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2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Thea Sairine Wong(张赛英);印尼学生习得汉语“有”和“在”的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孔艳;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李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夏迪娅·伊布拉音;维吾尔民族汉语教学历史与现状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8 王洁;汉语中介语偏误的计算机处理方法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王媛;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方向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番秀英;汉语和泰语个体量词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伶丽;论“形·趋动”结构及其对外教学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宋卫卫;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与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傅子轩;印尼留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杨明珠;趋向补语研究及其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霍晶莹;留学生表趋向意义趋向补语的习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洪婷;外国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泰嘉峰;泰国学生汉语“上来”“下来”“上去”“下去”“起来”习得偏误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高宁栏;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9 金哉延;汉语补语与韩国语对应成分关系的探讨[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晓燕;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对话偏误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趋向动词“起来”与“下去”——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与认知语言学的偏误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5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505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4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