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感到、觉得、感觉”的差异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关键词:动词“感到、觉得、感觉”的差异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更多相关文章: 心理动词 感到 觉得 感觉 语法差异 偏误分析
【摘要】:汉语心理动词“感到、觉得、感觉”在日常生活中虽被人广泛使用,但它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也是汉语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个部分。所以,为了使留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心理动词“感到、觉得、感觉”,为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从而使留学生能够熟练并准确地掌握这三个心理动词,我们从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和汉语词汇二语习得研究两方面出发,对“感到、觉得、感觉”进行了一个较为细致的分析。全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主要有如下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说明了选题缘由,总结了与本文研究的问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和成果。主要有对心理动词的整体研究、对心理动词“感到、觉得、感觉”的个案研究。最后说明了研究的语料来源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第二部分主要考察了心理动词“感到、觉得、感觉”的语法差异,从语义、句法两个方面对三者进行了对比分析,“感到、觉得、感觉”在语义、句法方面虽有很多共同点,但它们的不同之处仍然存在,相同点不是本章讨论的重点,本章主要对三者之间的差异进行可分析。第三部分从汉英对比的角度,分析了汉语中的心理动词“感到、觉得、感觉”与英语中的“feel、think”在句法、语义层面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我们了解了汉语中心理动词“感到、觉得、感觉”与英语中“feel、think”的异同点后,可以提高教学的预见性,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第四部分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主要探讨了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使用“感到、觉得、感觉”时出现的偏误,分析了偏误出现的主要类型,总结了出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了解决偏误的主要对策,希望能够帮助留学生减少偏误的发生。第六部分为结语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观点,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心理动词 感到 觉得 感觉 语法差异 偏误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选题缘由10
-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10-14
- 1.2.1 关于“心理动词”的分类研究10-12
- 1.2.2 关于动词“感到、觉得、感觉”的个案研究12-14
- 1.3 语料来源14
- 1.4 研究方法14-15
- 第二章 “感到、觉得、感觉”的语法差异15-30
- 2.1 工具书对“感到、觉得、感觉”的解释15-17
- 2.2 “感到、觉得、感觉”的语义差异17-24
- 2.2.1 “感到”的语义分布特点18-19
- 2.2.2 “觉得“的语义分布特点19-20
- 2.2.3 “感觉”的语义分布特点20-24
- 2.3 “感到、觉得、感觉”的句法差异24-30
- 2.3.1 关于宾语的选择24-25
- 2.3.2 关于补语的选择25-27
- 2.3.3 与能愿动词的搭配27
- 2.3.4 与动态助词的搭配27-30
- 第三章 “感到、觉得、感觉”与“feel、think”汉英对比30-36
- 3.1 三者与“feel”汉英对比30-33
- 3.1.1 语义对比30-31
- 3.1.2 句法对比31-33
- 3.2 三者与“think”汉英对比33-36
- 3.2.1 语义对比33-34
- 3.2.2 句法对比34-36
- 第四章 “感到、觉得、感觉”的偏误分析36-56
- 4.1 偏误出现的主要类型36-51
- 4.1.1 混用37-47
- 4.1.2 误加47-49
- 4.1.3 遗漏49-51
- 4.2 偏误形成的主要原因51-56
- 4.2.1 母语的负迁移51-53
- 4.2.2 目的语知识的影响53-54
- 4.2.3 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影响54
- 4.2.4 教材和工具书的误导54-55
- 4.2.5 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55-56
- 第五章 解决对策56-59
- 5.1 对教材和工具书的建议56-57
- 5.2 对学生的建议57
- 5.2.1 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57
- 5.2.2 扩大输出57
- 5.3 对教学策略的建议57-59
- 5.3.1 消除学生对等词观念57-58
- 5.3.2 采用偏误预治的策略58-59
- 第六章 结语59-61
- 6.1 本文的主要观点59
-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59-60
- 6.3 本文的不足之处60-61
- 参考文献61-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海云;;也谈“心理动词”的界定[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张晶晶;;《论语》心理动词简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3 胡伟;;西汉文献心理动词研究[J];殷都学刊;2012年01期
4 尹岗寿;;汉语状态心理动词的鉴别及分类[J];汉语学习;2013年03期
5 董秀梅;;谈汉语的心理动词[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6 张京鱼;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式[J];唐都学刊;2001年01期
7 王红斌;谓宾心理动词与其后的非谓动词所表动作的语义所指[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刘青;《易经》心理动词语法功能析微——兼与甲骨卜辞比较[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王红斌;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范围和类别[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10 于正安;《荀子》心理动词研究[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静;王海峰;;副词“一概”“一律”语用考察[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兰佳睿;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D];复旦大学;2008年
2 文雅丽;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李端阳;母语为汉语的二语习得者对英语心理动词的习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34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634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