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复句概念域的认识观及对汉语语法教学的实际意义
本文关键词:论复句概念域的认识观及对汉语语法教学的实际意义
【摘要】:对复句进行概念域的说明是一种基于人类普遍认知心理,深入概念系统内部的认识观,有利于一以贯之地说明各类复句所表达的语义关系,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更充分的理据性,可以对复句平面上的诸多语言现象做出统一的解释。同时,判别复句概念域所属的现有方法仍值得进一步探讨。复句概念域的认识观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关键词】: 复句 概念域 语境 逻辑语义 语法教学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复句“三域”的认识观传统的复句研究历来重视复句的类属划分,分类的依据通常是小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及其关系标记等显性特征。Sweetser将话语的语义结构分为“内容”(content)、“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言语行为”(speech acts)三个层次,沈家煊进一步提出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岁;;“V+Num+是+Num”构式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李国庆;现代汉语的“不是P,也是Q”复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蒋庆荣;;汉语和日语条件句的对比[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王婷婷;;试论句尾“了”的使用条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于琳琳;;爱V不V句式的句法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赖玮;李丹;;试论“不论(是)……和”在单句中的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9 阚洁;;《三遂平妖传》因果复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潘晓军;;“说V就V”的表达功能及虚化发展[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3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建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禀诚;;“我A我B(我C/我D)”标题格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唐永明;王小捷;文娟;;基于关联词的复句语言模型[A];第三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胡金柱;沈威;杜超华;;基于规则的复句中的关系词标注探讨[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杜超华;沈威;姚双云;;基于复句语料库的分词系统的研究[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高芸;从SDRT的视角探析汉语话语结构的修辞格式[D];西南大学;2011年
8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9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舒江波;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复句关系词自动标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谢亮亮;俄语原因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汪姣;俄语让步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忠才;从顺应论看反问句的语用功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李佳;印尼留学生11类有标转折复句习得顺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唐莹;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瑞;;“探”字的概念要素分析[J];语文学刊;2011年03期
2 曹群英;黄泽英;;隐喻的本质新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3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王霞静;;隐喻概念整合(英文)[J];语文学刊;2006年S1期
5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年03期
6 张宜;论UP和DOWN的方位性隐喻和隐喻拓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陈晓颖;蒋兰;;从认知角度探讨“经济危机”的隐喻及翻译[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9期
8 袁丽英;刘著妍;;隐喻中汉英转换的映射对接[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李鑫华;;论英语的突降辞格[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期
10 苗兴伟;廖美珍;;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J];外语学刊;2007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奉联;汉语“欺骗”概念域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张蕾;英语抒情诗歌汉译中应用概念域和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可能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艳;基于概念域识解的朦胧诗语篇连贯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4 崔素玲;矛盾修饰法的认知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芳;俄汉人体词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25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82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