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视角下“经常”、“常常”、“往往”的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视角下“经常”、“常常”、“往往”的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经常” “常常” “往往” 语义 句法 偏误
【摘要】:“经常”、“常常”、“往往”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频率副词,对于中国人来说,正确使用三者并不难,但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般留学生到中高级阶段后就会对三者的异同产生疑惑,且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语序不当、使用混淆等偏误。文章将从对外汉语视角出发,通过考查北京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2000年人民日报中含“经常”、“常常”、“往往”的所有语料,对三者在语义、句法、语用上的异同作出研究;通过考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含“经常”、“常常”、“往往”的全部偏误语料,对留学生习得三者的偏误作出分析,最后在三者异同对比和偏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教学建议。第一章是绪论,交待文章选题的背景、研究对象的确定过程,综述前贤关于频率副词定义和分类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经常”、“常常”、“往往”本体研究的现状和对外汉语方向研究的现状,做出基本评价,最后对语料来源做出说明。第二章基于北京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2000年人民日报中含“经常”、“常常”、“往往”有效语料的基础上,对三者在语义、句法、语用上的异同作出对比分析。第三章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含“经常”、“常常”、“往往”偏误语料的基础上,对留学生使用三者的偏误类型从语义、句法、语用角度进行归纳,并从汉语频率副词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媒介语的负迁移、学生对语境把握不准确和教材、工具书的不足这四个角度进行偏误原因分析。第四章在三者异同对比和偏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参照《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词语等级安排教学顺序、借助媒介语和情境进行词语讲解、多角度辨析和通过针对性练习进行强化的四点教学建议。第五章是总结本文所做的基本工作、创新之处,并指出本文的不足。
【关键词】:“经常” “常常” “往往” 语义 句法 偏误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9
-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8-12
- 1.1.1 研究缘起8-12
- 1.1.2 研究意义12
- 1.2 研究现状综述12-17
- 1.2.1 关于频率副词的定义和分类13-15
- 1.2.2“经常”、“常常”、“往往”的本体研究现状15
- 1.2.3“经常”、“常常”、“往往”的对外汉语研究现状15-16
- 1.2.4 基本评价16-17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7-18
- 1.3.1 研究思路17
- 1.3.2 研究方法17-18
- 1.4 语料及相关说明18-19
- 第二章“经常”、“常常”、“往往”的对比分析19-32
- 2.1 语义对比19-22
- 2.1.1 语义共性19-20
- 2.1.2 语义差异20-22
- 2.2 句法对比22-29
- 2.2.1 句法位置22-24
- 2.2.2 对谓语的选择24
- 2.2.3 对时态的选择24-25
- 2.2.4 与否定词的共现25-26
- 2.2.5 与判断动词“是”的搭配26
- 2.2.6“经常”的非状性用法26-29
- 2.2.7 与“地”的共现29
- 2.3 语用对比29-30
- 2.3.1 能否用于疑问表达29-30
- 2.3.2 能否表主观意愿30
- 2.4 小结30-32
- 第三章“经常”、“常常”、“往往”的偏误分析32-41
- 3.1 偏误类型32-35
- 3.1.1 语义偏误32-33
- 3.1.2 句法偏误33-35
- 3.2 偏误原因35-41
- 3.2.1 汉语频率副词自身的复杂性35-36
- 3.2.2 教学媒介语的负迁移36-37
- 3.2.3 语境把握不正确37-38
- 3.2.4 教材和工具书的不足38-41
- 第四章 教学建议41-47
- 4.1 参照《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词语等级安排教学顺序41-42
- 4.2 借助媒介语与情境进行词语讲解42-43
- 4.3 多角度辨析43-45
- 4.3.1 辨析语义43-44
- 4.3.2 辨析主客观色彩44
- 4.3.3 辨析用法44-45
- 4.4 通过针对性练习进行强化45-47
- 第五章 结语47-49
- 5.1 本文所做的工作47-48
- 5.2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48-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4期
2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成立[J];中国语文;2000年03期
3 王新文;对外汉语新闻听读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04期
4 鲁健骥;“对外汉语”之说不科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04期
5 谭春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6 王永德;试论新形势下我省对外汉语人才的需求[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第一届对外汉语与修辞研讨会纪要[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1期
9 ;《对外汉语研究》创刊启事[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3期
10 胡丹;谈对外汉语学习中的错误及如何纠正[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金铭;;“十五”期间对外汉语学科建设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柏亚东;;对外汉语精读教材用词情况调查及分析[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秀婷;;对外汉语教学管理过程刍议[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4 郝晓梅;;试论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5 朱明媚;;浅谈对外汉语兼职教师队伍的问题与对策[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6 付玉凤;;对外汉语中级阅读课中的文化教学初探[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汪欣欣;;“变易理论”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曾小红;;有关对外汉语英汉翻译教材的思考[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谢晓燕;;基于语言稳态理论的对外汉语报刊教材词表更新[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东明;;试论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柏林记者 王怀成;中外合作编写对外汉语新教材[N];光明日报;2008年
2 胡南;对外汉语推广要有市场化意识[N];光明日报;2009年
3 吴文;对外汉语专业人才需求升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刘一 张亿;放慢开设热门专业的脚步[N];天津教育报;2010年
5 记者 刘宝森 高洁;就业出口变窄,困扰对外汉语毕业生[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6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王笑菁;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三原则”[N];光明日报;2013年
7 记者卢新宁;北大将大力培养对外汉语人才[N];人民日报;2002年
8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王壮;站在对外汉语出版的最前沿[N];中华读书报;2013年
9 伊者;让汉语走向世界[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商报记者 王东;“对外汉语”2006新趋向[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晓颖;对外汉语有效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翁晓玲;基于元语言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释义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平;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张晓苏;认知心理视角下的对外汉语词汇课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婷婷;对外汉语实习教师职业认同发展现状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刘际东;对外汉语课堂非预设事件及应对策略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3 京田典子;一体化对外汉语督导式自学活页教材开发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吴英博;成都高校对外汉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米雪;昆明对外汉语私立学校教学调查[D];云南大学;2012年
6 陶昕;中高级对外汉语影视教材中影视作品选编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7 熊阳浩;对外汉语课堂冲突探研[D];湖南大学;2013年
8 施灿;“是”字句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中的编排情况分析[D];河北大学;2015年
9 王小妹;对外汉语高级综合教材语篇训练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高雪;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新词语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29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829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