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1 16:46
慕课借助互联网在线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生产、传递与应用的革新,增强了知识的流动、分享与传播,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在一定意义上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边界,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研究,对于其知识传播的基本特征、构成要素与作用机制缺乏深刻认识,使得慕课在开发应用及效果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本文以高等教育中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5W传播模式理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教育效率与公平等理论,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高等教育中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的基本特征、要素关系与效果等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总结一般规律,指导我国慕课的本土化发展。本文通过对慕课、知识传播、传播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划分慕课知识传播要素,从高等教育知识传播模式发展的角度,结合慕课发展的现实基础,构建了“学生中心场景交互”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绘制传播模式图。研究指出,在慕课知识传播模式下,“学生中心”的模式特性使主体与客体关系发生多角色转化;“网络场景”的模式特性使传播渠道影响内容,形成多学科知识关联网络;“交互学习”的模式特性使慕课知识“狭义-广义”的两层传播效果通过效率与公平程度得以探测。我国慕课发展一方面受慕课知识传播模式一般规律的影响,一方面面临一定的现实困境,在主体与客体方面,应深化混合教学改革,促进慕课教学主体对慕课的认知与应用;增强技术保障,改善教师开发及应用慕课的便利性;加快学分认证,提升客体学习投入度。在渠道与内容方面,应优化课程顶层设计,实施系统化国际化战略;挖掘平台服务性功能;加快平台盈利模式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传播效果方面,应完善知识传播支持机制;加强质量提升的保障措施;提升慕课学习的效率与公平。论文形成了如下创新点:首先,基于传播模式理论构建慕课分析框架,提出慕课形成了“学生中心场景交互”的知识传播模式。其次,从整体评价慕课知识传播效果的角度出发,提出在效率与公平视角下研究狭义-广义两层次知识传播效果的分析框架。最后,基于慕课开放数据分析,指出在狭义效果上,慕课知识传播学业成就潜力巨大,学业过程效率较高,但在广义效果上,慕课知识传播还没有真正改善不同学习者群体的公平程度。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434;G642
【部分图文】:
的模式、规律、特征,判断其知识传播效果,对于我国科学规划慕课发课管理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外相关研究进展??慕课研究现状??国知网以“MOOC”为篇名检索词进行搜索,截止到2019年1月25日篇外文文献。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国外的慕课研究始于2009年;2013年文献数量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至2018年,文献数量逐渐下降,这与展路径是较为一致的。继续迎过关键词共现,nJ■以发现在线学习(、在线教育(Online?education)、数字化学习(E-leaming)、开放学、小规模私人在线学习(SPOC)等均是聚焦慕课新型学习方式的同类研(connectivism)则体现/对慕课的基础理论研究,教育优势(Education?supcation)等侧重于慕课影响研宄,动机(Moti?vation)?—词代表对慕课学习rsera则代表了慕课平台个案研究。??
eenu对慕课的批评,包括高退学率、对个体学生的关注度降低、缺乏。而凯文?科贝特(Kevin?Corbett)则直接称慕课为“大规模烦OOC:?Massively?Boring?Open?Online?Learning),他认为把课程方文班级的套路在思考问题,[21]并没有实现对传统高等教育班级制教鲁斯(R.WesCrues)等人考察了计算机科学(ComputerScience,性别因素及论坛参与行为对学习成果的影响。[22]这些研究拓展了慕课的效果、价值、发展等进行了理论探究。??内慕课研究现状??中国知网(CNKI)中以“MOOC”或“慕课”为篇名检索词,截日,可检索到中文文献11375篇。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慕课研究后文献量迅速激增,2017年热度以后逐渐下降。通过关键词共现的慕课研究,国内的研究范围更加宽泛,且侧重于应用层面,教学实际、课程建设等均是较为显著的主题,而英语、微课、图书也体现出慕课在各个相关高校、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mmmmmm?■?mmmmm?^?????????????■??*?????—?????■?mmmtm???_?■■__?_?*,?_,__■??.?????????.n—nm,nmmm???awimm??????r.?mmmmmt???aaaanaa?辱??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93301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434;G642
【部分图文】:
的模式、规律、特征,判断其知识传播效果,对于我国科学规划慕课发课管理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外相关研究进展??慕课研究现状??国知网以“MOOC”为篇名检索词进行搜索,截止到2019年1月25日篇外文文献。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国外的慕课研究始于2009年;2013年文献数量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至2018年,文献数量逐渐下降,这与展路径是较为一致的。继续迎过关键词共现,nJ■以发现在线学习(、在线教育(Online?education)、数字化学习(E-leaming)、开放学、小规模私人在线学习(SPOC)等均是聚焦慕课新型学习方式的同类研(connectivism)则体现/对慕课的基础理论研究,教育优势(Education?supcation)等侧重于慕课影响研宄,动机(Moti?vation)?—词代表对慕课学习rsera则代表了慕课平台个案研究。??
eenu对慕课的批评,包括高退学率、对个体学生的关注度降低、缺乏。而凯文?科贝特(Kevin?Corbett)则直接称慕课为“大规模烦OOC:?Massively?Boring?Open?Online?Learning),他认为把课程方文班级的套路在思考问题,[21]并没有实现对传统高等教育班级制教鲁斯(R.WesCrues)等人考察了计算机科学(ComputerScience,性别因素及论坛参与行为对学习成果的影响。[22]这些研究拓展了慕课的效果、价值、发展等进行了理论探究。??内慕课研究现状??中国知网(CNKI)中以“MOOC”或“慕课”为篇名检索词,截日,可检索到中文文献11375篇。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慕课研究后文献量迅速激增,2017年热度以后逐渐下降。通过关键词共现的慕课研究,国内的研究范围更加宽泛,且侧重于应用层面,教学实际、课程建设等均是较为显著的主题,而英语、微课、图书也体现出慕课在各个相关高校、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mmmmmm?■?mmmmm?^?????????????■??*?????—?????■?mmmtm???_?■■__?_?*,?_,__■??.?????????.n—nm,nmmm???awimm??????r.?mmmmmt???aaaanaa?辱??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秉林;方芳;;“慕课”发展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21期
2 胡涛;余忠;陈思桦;;中国慕课平台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基于国外“三大主流”平台的经验借鉴[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3 刘志军;冯永华;;“颠覆论”下的慕课反思——兼论基于慕课的课堂“翻转”[J];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09期
4 王应解;冯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06期
5 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年03期
6 陈强;;“慕课”影响与高校教师的应对策略[J];龙岩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7 姚少霞;;“慕课”时代的教师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6期
8 陈恩德;;慕课平台服务协议中的著作权问题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年21期
9 孙茂松;;从技术和研究角度看MOOC[J];计算机教育;2014年09期
10 约翰·巴格利;陈丽;年智英;;反思MOOC热潮[J];开放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本文编号:28933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893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