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

发布时间:2016-05-29 15:53

  本文关键词: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

吴岩、刘永武、李政、刘祖良、王怀宇

摘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新使命。其中如何做强与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相适应相匹配的区域高等教育,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任务和基本路径之一.提出主体功能区是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必须要遵循的新指针,提出大学集群也存在集聚一溢出效应.特别着重提出建构以三关系四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框架,即针对主体功能区提出的优化发展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不同功能定位厦发展要求提出区域高等教育存在着先导发展、伴生发展、跟随发展的三种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应分别采取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模式,市场主导、经济驱动模式.政府扶持、生态驱动模式和混合动力、多元驱动模式。这是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实际发展提升出的中国高等教育本土理论。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集聚溢出效应:三关系:四模式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第一.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以及剐刚闭幕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激烈纷争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第二,,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从1998年召开的_廿界高等教育大会和20097月刚刚结束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可以知道.世界高等教育已经达到1 4亿人的在校生规模.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平民大众教育.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第三.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规模庞大、类型多样、功能强大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财富资源;同时高等教育发展也越来越深深置身于国家经济社会战略规划布局之中。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越来越显现出强烈的互动作用、依存关系,世界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在全面审视分析国内外发展新情况后.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全国主体功能区的国家发展新思路、新模式,并不断加大推进实施力度。对此,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敏锐捕捉、准确把握并给予及时应答,必须紧紧围绕着国家发展新思路、新模式进行战略上的谋篇布局.迫切需要以国际视野和国家视野两个战略维度重新审视中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迫切需要建构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模式相匹配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和新路径。

    一、新发展理念:主体功能区是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新指针

    ()主体功能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

    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都明确提出,形成全国主体功能区,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20077月国务院通过的《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指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区域等规划的基本依据。强调在国家宏观规划下.突出不同区域的不同主体功能要求.采用不同的发展方式,通过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合作发展.获得各显其价值的发展结果,并以不同主体功能区间的协调发展和功能互补来促进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主体功能区着眼于未来的国家战略利益.突破了简单的集权和分权的两极发展思路,既打破了大一统的平均发展方式.也力争破解后发外生型国家在现代化初期所采用的重点发展从而拉大地区差距的非均衡发展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为了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实施.国务院先后批准了20088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1月《珠江=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2009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随后,国务院又连续批复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等区域发展规划。至此,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等区域发展的大格局和大框架基本形成。

    ()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适应相匹配——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新指针

    与全国主体功能区战略发展相适应、相匹配.应该成为考虑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重要指针和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现有省级行政区划为单位、以学校行政隶属关系为原则来研究全国30多个省级区划内高等教育发展问题.而是要敏锐捕捉到新的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思路和新的战略谋篇布局。具体来讲.就是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思路下.着力关注两角”(长三角和珠二角)两岸”(海峡两岸1两湾”(渤海湾和北部湾)、中部、西部和优先发展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以及处在快速发展期的城市带、都市圈战略布局下的高等教育区域集群发展蓝图.探索构建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理论和模式.以此为原则来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进行谋篇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发展的优先次序与建设领域,实现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一体化发展,避免区域间的封闭发展、重复发展、恶性竞争发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溢出效应和倍增作用。

    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要着力把握两个要点:

    1.做强区域高等教育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关系。做强区域高等教育绝不是所有省、市、自治区都要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口号.不是在每一个省域范围内不计资源、条件和代价重复建设和发展高度同构化的高等教育.追求一个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的白给自足的省级政府管理的高等教育体系.而是要根据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各区域高等教育的要素状况.有步骤、有先后、有选择地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把资源和人力应用在最有发展潜力的高等教育领域。

    2.跳出教育.以更宽广的视角把握高等教育区域发展。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绝不是就教育论教育,把高等教育系统独立于社会经济发展之外.自己关起门来搞高等教育.而是要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密切结合.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中发展高等教育。

    二、新发展生态: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集群分布与集聚一溢出效应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集群分布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建国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积淀.尤其是跨世纪10多年的高速发展,受历史、文化、经济、人口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已经逐渐呈现多种集群分布的发展生态。从高等教育资源宏观生态分布来看.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从中观生态分布来看.以区域文化为内核呈区域聚合;从微观生态分布来看大学集群与城市集群发展密切伴生。具体讲主要有以下4种:

    1.国防政策驱动的大学集群。在上个世纪50年和70代的大三线建设中.由于国防工程的需要,形成了川渝、武汉、长沙、西安等大学集群区域,促进了中西部大学的崛起。

    2.市场经济驱动的大学集群。改革开放之后,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发达.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促使东部沿海大学发展迅速,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等大学集群区域。

    3区域文化驱动的大学集群。由黄河文化带、长江文化带、运河文化带、以及沿海文化带等因文化因素产生的大学集群.最具典型性的是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学集群.它们与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紧密相关。

    4人口密度驱动的大学集群。人口集中度是影响大学生态分布的最基本要素.在珠江口、闽江口、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松嫩辽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带.特别是在山东、河南、川渝等人口集中的地域产生的大学集群。

    目前与城市集群发展相伴生.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海西、长株潭、武汉、苏皖、川渝、中原、关中、石太、昆明、河套、河西、山东、辽中南和松嫩平原等18个大学群。在这些大学集群中.古老的地域文化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生态具有强烈的凝聚作用.燕赵文化(京津冀)、齐鲁文化(鲁豫皖)、秦晋文化(晋陕甘宁)、荆楚文化(湘鄂)、吴越文化(太湖文化圈.苏浙沪)、巴蜀文化(川渝)、南越文化(粤桂琼)、客家文化(闽赣)、关东文化(辽吉黑)9大文化圈的25个省市,在44%的国土面积上集中了我国高等教育92 5%的高校和93 7%的在校生。

    ()大学集群的集聚一溢出效应

    在现代社会,一些长期发展形成的高度密集的城市群被称为都市圈、城市带,产业群被称为经济圈、经济带,它们具有一种强烈的集聚  溢出效应现象。大学集群也同样存在这种集聚一溢出效应。美国具有典型性,美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围绕着洛杉矶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伊利诺伊地区的农业科技产业、西雅图地区的制造业、纽约地区的金融业等,美国大学分别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几大集群。美国几太特色鲜明的经济产业主体功能区和同样特色鲜明与之匹配衔接有力的大学集群共同铸成一百年来长盛不衰的世界霸主地位。

    在中国,大学集群所带来科技文化知识集聚的效应也非常强大,例如,北京高等教育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少数几个特大型城市大学集群的聚集一溢出效应最为典型。当知识集聚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周边地区强烈辐射,使知识的集聚效应转化为溢出效应。这种效应表现在区域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对其区域和整个国家发展产生的辐射和影响。一个区域发展高等教育不仅对本区域具有很大的益处.而且会外溢到相邻区域或整个国家,对相邻区域或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益处。随着区域间高等教育相互开放、彼此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区域高等教育的溢出效应会不断扩大和增强。

三、新发展关系:高等教育的先导、伴生、跟随发展三关系

    对于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过去我们一般都强调高等教育要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即高等教育的服务说。但这样的概括和归纳太原则、太抽象,很难具体指导和把握发展日新月异、日益丰富复杂的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能实际指导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新学说.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理论亟待创新.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使人们认识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大学、政府和市场共同构成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螺旋关系.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关键的发展要素。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跟随发展→伴生发展→先导发展的梯次演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在不同发展区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着先导发展、伴生发展和跟随发展等不同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关系并不是一个区域仅仅是一种对应关系,而是表明不同的区域面临着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任务和特点.其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决定着本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关系,区域高等教育应该按照这种主要关系来决定其发展模式和作用。

    ()区域高等教育先导发展关系

    区域高等教育先导发展关系是指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先导引领作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引导和带动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一关系中,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区域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已经进入了自主创新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建立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靠知识和技术进行自主创新的新阶段。在此阶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再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或资金.也不再主要依靠普通劳动力和低级技术人才等初级生产要素而主要依靠的是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种高级生产要素。区域高等教育作为生产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和创新人才的原始创新中心.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决定性核心要素。

    区域高等教育先导发展关系应在我国经济社会发达程度较高、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集聚、高等教育的溢出效应特点突出的区域产生.特别是随着优化发展区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区域高等教育先导发展的关系将更为显著。因此,在优化发展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始终不移地坚持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端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功能、以引导和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更坚决地发展知识经济,提升该主体功能区在国家核心竞争力和高端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优化发展主体功能区应率先建立和明确高等教育先导地位.如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应通过确立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以保证和不断提高国家在国际经济科技激烈博弈中的核心竞争力。

    ()区域高等教育伴生发展关系

    区域高等教育伴生发展关系足指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关系。这种发展关系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高等教育提出要求,区域高等教育尽量适应性地满足。在此阶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居于主导地位.在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并不是高等教育要素.而是其他的要素,如资金、自然资源或劳动力:第二阶段主要足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相互提出要求.互相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越来越向着知识、技术、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转移。

    区域高等教育伴生发展关系一般建立在大力发展工业、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和劳动力密集的产业结构的区域。它主要体现在国家重点开发主体功能区,这些区域的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注意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要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规模、结构相适应.并尽量发挥高等教育知识创新功能.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就目前来看,珠三角地区、中部地区、海峡西岸、北部湾等区域应主动建立和巩同区域高等教育伴生发展关系.一方面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来相应地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结构升级调整的引导作用.为区域自主创新发展创造和生产更多的高级生产要素和竞争优势。

    (三)区域高等教育跟随发展关系

    区域高等教育跟随发展关系是指区域高等教育服从和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重点主要取决于国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安排.其发展处于一种跟随状态.即主要由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决定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结构。这种关系表明了该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服从或服务于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整个国家中的功能定位它主要适用于在国家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生态涵养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这些区域的贡献力不是主要用GDP来衡量.而主要在于保护和维持生态环境.其经济的不发展或限制性发展(特别是严禁需要付出高昂生态环境代价的工业化增长)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就意味着更高质量的发展。国家应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补偿其在生态环境方面付出的代价。这些区域的高等教育更多地定位于服务生态环境的保护,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依据区域功能定位确定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与特色,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中,努力推动限制开发主体功能区和禁止开发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与发展。

    四、新发展模式: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四种驱动模式

    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在不同的主体功能区面对不同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区域需要选择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选择的基本依据就是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这种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具体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4

(见下表)

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4种模式

 

序号

模式

所在区域的特征

模式特点

模式决定因素

1

政府主导、

科济驱动模式

优化开发为主政治文化科技中心

政府主导

科教因素

2

市场主导、

经济驱动模式

优化开发为主

经济发达地区

市场主导

经济因素

3

政府扶持、生态驱动模式

限制开发和禁禁止开发为主

气候或自然环境保护地区

政府扶持

生态困素

4

混合动力、多元驱动模式

重点开发为主

多种混合

综合因素

 

    (一)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模式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模式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互协作.以规划、财政、人事等宏观政策调控手段为主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整合丰富的科技文化教育资源.确立区域高等教育的先导发展战略发挥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竞争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引导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影响全国的创新发展。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模式需要以区域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园区以及丰富的科教资源为主要依托.围绕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创新能力。从目前各区域发展的条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京津冀地区由于地缘紧密相连.共处同一文化圈,优质公共科教资源极其丰富,特别是北京高等教育极强的溢出效应.进一步扩大合作、加快发展的模式选择应是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模式,以高等教育的先导发展来驱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

    (二)市场主导、经济驱动模式

    市场主导、经济驱动模式就是中央政府与区域内地方政府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趋势,顺应经济圈、经济带、都市圈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特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前瞻性地将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与发展纳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范畴,以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带动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与发展,使区域高等教育在适应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经济、更有效益、更持续的发展。

     市场主导、科教驱动模式需要以区域内发达的经济、良好的市场规范、活跃的市场行为、强烈的市场意识、浓厚的市场氛围为主要条件.通过市场来引导和扩展区域间的开放与合作.通过经济发展来驱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引导和扩展区域高等教育的开放与合作,驱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从目前各区域发展的条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由于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r发达的经济、成熟的市场机制和区域间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在国家制定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政策下.应进一步明确市场主导、经济驱动的发展模式.以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开放来带动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使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政府扶持、生态驱动模式

    政府扶持、生态驱动模式就是中央和区域内地方政府从整个国家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的战略角度和战略价值来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此作为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准.来带动区域高等教育的合作与发展,强调通过中央与区域内地方政府的合作与财政转移支付来满足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包括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

    政府扶持、生态驱动模式需要以区域内自然环境保护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的扶持和合作,特别是各级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推进区域生态发展的主要手段。从目前各区域发展的条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西部区域特别是以环境和生态保护为重点、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经济驱动不足、基础条件相对较弱的地区.应以政府扶持、生态驱动作为发展模式。

    ()混合动力、多元驱动模式

    混合动力、多元驱动模式就是中央和区域内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条件.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灵活采用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模式、市场主导、经济驱动模式.政府扶持、生态驱动模式等模式.使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使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能够更健康地发展.

    混合动力、多元驱动模式主要针对区域内发展动力、文化传统、功能定向以及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走向等各不相同、高等教育发展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条件也各不相同其发展的动力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难以突或强调某一决定性因素需要综合协调性地发展和培育各种发展因素.共同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从目前各区域的条件和发展趋势来看.中部区域特别是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区域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区域过渡的区域.其发展模式更多地适合于采用混合驱动发展模式。

    2006年美国发布的《领导力检验:美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指向》报告提出: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宣称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最伟大的。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是提升劳动力素质和促进成长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主要发源地.是推动社会合理流动、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中卓越、创新和领导力的国家能力将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凝聚的核心力量。本文前面着重论述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生态、新发展关系和新发展模式.初步建构起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的基本构架.其中一关系四模式是区域发展新理论的核心要素.这是深深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和中国高等教育丰富生动的寅际发展中总结凝练提升出来的.是中国本土理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个宏伟的国家战略目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这需要首先建设一个高等教育强国作为基本支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赋予中国教育新的神圣历史使命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新战略目标,需要勇气、胆略、决心和智慧,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前瞻性的战略抉择。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从技术角度上讲.建构一个与国家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和新路径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吴岩,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北京100031;刘永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31;李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党员.北京100031:刘祖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北京100191:王怀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031)

      参考文献

      [1]樊纲中国经济需要下一个30年高增长[J]新华文摘,200917

      [2]  岩高等教育强国——中国教育的新使命[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0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报告[J]教育快报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2

 


  本文关键词: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1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51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7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