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钢教授的中国文化与教育研究世界
本文关键词:丁钢教授的中国文化与教育研究世界
【摘要】:丁钢教授特有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的研究优势,使得他的教育学研究总是会在一种国际化的视阈中释放自己的文化关怀,并在思考中国教育变革时积极融入国际视野。作为中国文化与教育研究的先行者,他通过中国教育传统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理论探索,以全球教育文化的视野来发掘教育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中国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角度、方法和理论基础。而且,为了确立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国际教育发展中的自身特色,他又将这种研究延伸至当今的中国教育变革,在教育学前沿研究中强调全球文化与本土知识创新的理论张力,拓展了中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变革实践的文化研究。他由此而建构了一个学术风格清晰、文化意识坚定的教育研究世界。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关键词】: 丁钢 中国文化 教育研究
【分类号】:G521;G122
【正文快照】: 依靠出色的哲学与中国古典文化训练以及由此训练而形成的多学科学术兴趣和视野,丁钢教授建构了一个学术风格清晰、文化意识坚定的教育研究世界。他在其中尽情考察中国教育历史与现实中的现象,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教育、中国近现代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当代中国学校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2 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3 方立天;中国大陆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万海;追寻事件背后的意义——教育叙事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03期
2 张辉;复修懿范 继美前贤——论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人文理念及现代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孙华莹;论明清商人重教兴学及其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魏伟;中国书院制度及其对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马海涛;美国教学档案袋评价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6 班华,薛晓阳;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7 谭甲文;;宋代书院的管理模式探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8 刘东霞;;文化视角下师生关系新解构[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侯强,陆建洪;民初法学教育与法制现代化[J];法商研究;2003年06期
10 刘合群;教师备课思维范式的转换及教学创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邓城锋;香港学制演变:文化角度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郑秋贤;“冲破坚冰”——三位浸入式教师成长的故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吴德芳;论“后现代思想”视野下的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张素玲;女大学生与中国现代教育——1900-1930年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雪翠;师师合作的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翟艳;幼儿教师专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郑先俐;专业场景中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焕;促进中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教师叙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爱琴;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文化批判[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胡炬;青年器乐教师专业发展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彭凤琴;对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叙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朱红霞;学校发展规划的人员角色问题及其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彩芸;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陈妙玲;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近代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成伯清;社会学的修辞[J];社会学研究;2002年05期
2 姚南强;百年来的中国因明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强;权鹏飞;;中国文化的晴雨表——和田玉[J];新疆人文地理;2011年04期
2 殷国明;;转型期的文化镜像与符号:孔子与鲁迅[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3 朱恒芬;;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才智;2011年22期
4 胡沧泽;;闽文化第六讲 明清至近代时期的闽文化[J];政协天地;2011年07期
5 沈艾娥;;李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荣晋;;中国文化史上的壮丽篇章——抗日战争中的山西文化[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2 李庆;;独具一格的中国文化史论著——评小野泽精一等编著的《气的思想》[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3 陈利华;;朱熹在武夷文化建构中的作用与影响[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程伟礼;;学以渐博而相通——记胡曲园教授及其中国文化史观[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5 黄开国;伍星明;;“和而不同”的永恒社会人生价值[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6 张渝民;;序二[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施光明;;魏晋南北朝文化交融三题[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8 李剑昌;;价值在于原生态——台山浮石飘色[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柯卓英;;试论唐代文化软实力与西安城市品位及核心价值观再塑造[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10 秦太明;;传承与责任——写在第三届清明寒食文化节之际[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泉荃;中国文化史的“复辟”[N];东方早报;2010年
2 乌恩;元朝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N];光明日报;2006年
3 周庆安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给网络一个文化宽容的理由[N];温州日报;2007年
4 许明;生命力的激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何以契合[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罗龙炎;涵养民风 化育和谐[N];九江日报;2007年
6 舒晋瑜;修复中华传统 重建礼乐文明[N];今日信息报;2005年
7 杨贵和邋杨箫羽;原生态,中国文化的生命线[N];中国民族报;2007年
8 何明星;小人物何以能够做成文化大生意?[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9 中国人民大学 林坚;“文化学”的历史考察[N];社会科学报;2007年
10 华中师大中国道教文化研究中心 刘固盛;论“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玉龙;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转换及其历史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邹东凛;中日城文化の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芳;横店影视城的主题构建及产品支撑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24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024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