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接问题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7-10-13 21:05

  本文关键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接问题的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目标 社会教育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培养目标,也面临着共同的教育问题。同时,二者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建立新型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处理好二者的对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目标 社会教育
【分类号】:G459
【正文快照】: 作为一个教育个体,其一生不仅要接受家庭教育,还要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和社会接触的第一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学校则是教育个体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促使教育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和学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世龙;家庭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项原则[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刘贵芹;采取有力措施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3期

3 周术槐;;先进文化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李正华;论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李彦辉;对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解和几点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赵文芳,许郁;论加快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战略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6期

7 刘贵芹,艾国;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J];教学与研究;2003年10期

8 沈蕙;回族家庭的教养方式及其启示[J];教育评论;2003年06期

9 高宝立;;邓小平的发展观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10 廖小明,李明芳;江泽民新时期德育思想探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邵燕楠;走向“情境”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瑞;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及防范[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劲松;大学生公寓园区德育整体模式构建与实施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3 张家建;江泽民人才思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雄鹰;回族青少年宗教价值观社会化的质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丁小斌;回族中学生的宗教世界[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何海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泗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精神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丽霞;论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宋晓平;江泽民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10 邹丽萍;追释邓小平“以人为本”理念的当代意蕴[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赵森;;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J];黄河学刊;1997年02期

2 周春香;;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3 姜文华;;从学生所处的三重社会关系角度浅议学生管理[J];考试周刊;2011年54期

4 李明达;郭靖;;试论“三位一体”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黄琦;邓祥英;;浅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6 孔美英;;浅谈学困生的转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5期

7 叶凤云;;浅谈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各自优势及整体性[J];才智;2011年22期

8 王少东;;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反思[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7期

9 顾志宏;;教育 也不能忘记“0.8”[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8期

10 蒋春梅;;“位育”之道——学校教育路向[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康清;;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2 蒙廷英;;家庭教育与留守儿童的成长初探[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7年

3 王亚然;;德育视角下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蔡虹;郭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陈仕清;;学校与家庭相结合教育工作方法探索[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6 韦树怀;;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三结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7 邓小青;;亲子互动与学习型家庭教育的策略[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王凤娟;;当前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陈结;;家校沟通快,教育效果好[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10 雒银华;;职校生的心理特点及家庭教育的措施[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泰州市教育局局长 宋吕银;“五严”背景下学校教育大有作为[N];江苏教育报;2009年

2 安建敏 作者单位 河北邱县贾寨中学;浅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N];河北经济日报;2004年

3 张刃;家庭不是学校,家长不是“助教”[N];工人日报;2007年

4 浠水县教育局 邱九如;浅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N];黄冈日报;2008年

5 常征;家访传统不该丢[N];吉林日报;2005年

6 刘进华;架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N];云南日报;2008年

7 汪正荣;教师与家长共建沟通桥梁[N];楚雄日报(汉);2006年

8 本报记者 宋全政;“亲子共成长”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绍兴市稽山中学校长 马德尧;明确教育分工 提高教育效益[N];绍兴日报;2008年

10 记者 林燕英邋陈健儿;全面育人模式初见雏形[N];中山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田道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时海燕;聆听窗外声音:归返教育原点[D];苏州大学;2009年

7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彩霞;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琴;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静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朝晖;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冯绮云;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林海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杜明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伟华;丹阳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陈媛;“维新”的学校教育与“传统”的家庭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玲;美国的家庭学校教育运动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梁筱良;基于家校合作的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27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027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4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