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伦理 人道主义 教育无痕 全面发展
【摘要】: 本文作者在探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伦理思想渊源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他的教育伦理思想作了理论上的概括:第一,坚持人道主义的教育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所要确立的人道主义教育原则,就是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充分地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和学生建立朋友、同志式的师生关系。第二,追求教育无痕的教育艺术。即隐蔽教育意图,寓教育于无意之中。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他教育伦理思想的显著特点,体现了他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智慧。第三,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与以往全面发展学说不同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思想内涵包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三个方面,他把“和谐教育”说、“精神生活”说纳入了全面发展的理论之中,用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说丰富了全面发展的理论,凸显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一思想特征。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特别是素质教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0-0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窦桂梅;;驻足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房[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1年05期
2 郑建业;;我这样读苏霍姆林斯基[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1年05期
3 王本陆;教育伦理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课题[J];中小学管理;1998年Z1期
4 李镇西;;和苏霍姆林斯基在春天重逢[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1年05期
5 ;走近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J];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版);2011年06期
6 李镇西;;我和魏书生[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1年06期
7 魏群;;苏氏又摘了两朵玫瑰花[J];教育文汇;2011年07期
8 徐金国;;怎样读苏霍姆林斯基[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1年05期
9 张鸿;;关于教师素养的一些思考——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5期
10 肖u&;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帕甫雷什中学[J];中小学管理;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续润华;;叶圣陶与苏霍姆林斯基主体性教学思想异同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2 李玉芹;李康乾;;点燃希望之火,激发创造潜能[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罗艳;;送一缕阳光给他们——“特殊学生”教育的一点感悟[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梁艳;;做一个读书的教书人——论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5 梁艳;;做一个读书的教书人——论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6 莫超英;;赏识、宽容——让差生也能自信地扬帆起航[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7 周维洁;;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师生情感交流点滴[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8 陆建法;;复杂的不是问题,而是看问题的眼睛[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9 周玉华;;兴趣——不可或缺的原动力[A];中小学课程改革与考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慧;;插上翅膀 放飞希望[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徽省六安市轻工中学 张克昌;夜读苏霍姆林斯基[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凤城办中心小学 郭秀英;用心灵雕塑心灵[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 闫学;唯有爱的星空永恒[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高万祥;父亲该告诉儿子些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周艳;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N];江苏教育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鲍东明 苏令;苏霍姆林斯基情结联结两位女校长[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北京师范大学 邹安川;教育应走进孩子的心[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李东;赏识是教师手里最奇妙的力量[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教育伦理与法律下的自由[N];人民法院报;2002年
10 清华附小副校长 窦桂梅;给教师提供“根”的滋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杜晓萍;全纳学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树培;珍视不可测量之物[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苗雪红;论儿童的精神成长[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丁林兴;“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刘文霞;个性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1997年
7 辛朋涛;教师工作动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喜海;论回归童年的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于光;德育主体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保强;教育格言及其现实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宁团红;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曲盛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探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何志燕;苏霍姆林斯基校园文化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颖;苏霍姆林斯基心理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6 倪寿英;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成长观及其现代启示[D];苏州大学;2008年
7 郑弋晖;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情感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郭肖;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伦理思想新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姚庆;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管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丹丹;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必备素养及其培养途径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72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172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