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可或缺的课程评价主体
本文关键词:教师:不可或缺的课程评价主体
【摘要】:长期以来,课程评价过程只是少数权威人士的活动,教师成为被动的参与者或评价的对象。但从课程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教师都应是课程评价的主体,而且教师专业化发展、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都为教师成为课程评价主体提供了可能的条件。通过增强认识、提出要求、赋权增能的策略,教师可参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的评价。教师参与课程评价,既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有助于提高课程评价本身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课程的改进与发展。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23.04
【正文快照】: 一、教师作为课程评价主体的可能性(一)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课程评价主体的前提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在法国召开“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明确提出教师是专业人员,确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任务执行者,而是教育的思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智中,马云鹏;课程评价模式及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7年09期
2 杨小微;在评价过程中重建对话机制——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评价研究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5期
3 吉标,吴霞;课程实施:理解、对话与意义建构——一种建构取向的课程实施观[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梅;;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评价模式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吉静;;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中的思考——从职业需求的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J];当代经济;2011年03期
3 唐青才;朱德全;;试论课程评价模式的价值取向[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Z1期
4 任宇波;;警校心理行为训练课程化建设刍议[J];公安教育;2011年04期
5 安蓉;;面向工程形成的工程知识组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6 姜丽静;课程评价模式的价值取向分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廖勇胜;;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新思路[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9期
8 李富贵;;我国课程论研究的世纪变革[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年02期
9 谭文旗;;试论学生意义建构的策略[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年03期
10 许秀娟;;论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汪晓赞;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王秀红;我国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胡庆山;体育课程实施主体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静静;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生成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吴支奎;课堂中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9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郝琦蕾;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实施[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领悟课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玉婷;新课程实施中高中数学教师适应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文欣;幼儿教师语言领域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清霞;解释学视野下课堂教学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汪秀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孟颖;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文本转换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7 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双兰;课程改革中教师权利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任伟伟;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课程理论的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董晓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模型构建[D];扬州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柯严;要重视对课程教材评价的研究──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评价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03期
2 刘兼;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J];人民教育;2001年11期
3 李森,吉标;师生对话的特点及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张法;作为后现代思想的解释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学,陈吉凯;横向联想找规律 开发智力增能力[J];黑龙江教育;2003年32期
2 高万红;;增能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以昆明Y社区流动人口社区综合服务实践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操太圣;卢乃桂;;教师赋权增能:内涵、意义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0期
4 夏吉中;动中求活 改中增能——谈“活动式”教学的改写活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10期
5 吴永军;;赋权·增能·建构自主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兼评山西忻州七中的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05期
6 彭善民;沈全;;灾后安置点青少年社会工作初探——以上海S社工服务队的实践为例[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顾玉萍;袁静;;社会工作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徐小平;;小组自主教学法在《小组工作》教学中的应用[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年10期
9 王君健;薛小勇;董凌芳;;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抗逆力解读[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年05期
10 蒋占峰;张栋;;新农村文化市场增能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桂芳;王子义;;地震综合预报的系统模型[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2 李德才;李德军;;技术改造是老矿井增能提效的有效途径[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6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06年
3 王逍;郭志超;;从畲汉互动看客家的畲族文化和血缘成分[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4 ;“莱香三养疗法”[A];2009人民大会堂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高峰论坛暨首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纳米伦理学》[A];生命伦理学通讯(2009年第1期)[C];2009年
6 陆远忠;郭若眉;;板内强震孕育过程中地震活动演化基本特征及其表征参数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7 郑之英;;矿床技术经济评价与工业指标问题[A];中国矿山地质找矿与矿产经济——中国矿山地质找矿和矿产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尚新志;;板块运动形成疤痕机理的探讨及临床应用[A];第七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傅绥燕;濮祖荫;宗秋刚;肖池阶;刘振兴;B.Wilken;;大磁暴中离子成分的变化[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10 蒋敬庭;吴昌平;邓海峰;孙文辉;陈国瑾;吴爱珍;;ATP和COA活化癌性胸水TIL的增殖力与杀伤活性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韩晖 通讯员 陈云亭 邹贵林;西电送粤增能40万千瓦[N];南方日报;2004年
2 李雪慧;围绕五个要素切入 实现增能提速创新[N];江苏法制报;2010年
3 李铭;注水增能市场寻找商机[N];中国石油报;2004年
4 记者 陶健 简工博;8号线增能仍“不够用”[N];解放日报;2010年
5 特约记者 郑水平;辽河首创低温自生气高效增能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9年
6 记者 彭加权;靠拳头不如靠勤奋[N];雅安日报;2006年
7 记者 高加平邋通讯员 唐跃洪;兴化“一折通”发放惠农资金2.4亿元[N];泰州日报;2007年
8 记者 刘军 通讯员 邓宏 张玉涛;辽河低温自生气增能求产技术效果明显[N];中国石油报;2006年
9 记者 张艳邋通讯员 黄晓勇;年内申城轨交增能50%[N];文汇报;2008年
10 记者 张梅丽;本市轨道交通年内将增能50%[N];东方城乡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一心;肝癌TIL过继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2 林竞韧;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克隆的培养及其造血支持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3 彭朝华;BRIF工程QWR腔、低温恒温柜和ISOL高质量分辨谱仪物理设计[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5年
4 庞永刚;以人骨髓间质干细胞构建工程化软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5 兰花;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重构研究[D];南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怡雯;弱势人士的增能[D];复旦大学;2010年
2 薛婷;外地来沪随军军嫂增能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闫磊;美国教师赋权增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樊t
本文编号:1175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175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