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可或缺的课程评价主体
本文关键词:教师:不可或缺的课程评价主体
【摘要】:长期以来,课程评价过程只是少数权威人士的活动,教师成为被动的参与者或评价的对象。但从课程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教师都应是课程评价的主体,而且教师专业化发展、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都为教师成为课程评价主体提供了可能的条件。通过增强认识、提出要求、赋权增能的策略,教师可参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的评价。教师参与课程评价,既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有助于提高课程评价本身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课程的改进与发展。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23.04
【正文快照】: 一、教师作为课程评价主体的可能性(一)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课程评价主体的前提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在法国召开“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明确提出教师是专业人员,确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任务执行者,而是教育的思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智中,马云鹏;课程评价模式及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7年09期
2 杨小微;在评价过程中重建对话机制——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评价研究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5期
3 吉标,吴霞;课程实施:理解、对话与意义建构——一种建构取向的课程实施观[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梅;;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评价模式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吉静;;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中的思考——从职业需求的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J];当代经济;2011年03期
3 唐青才;朱德全;;试论课程评价模式的价值取向[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Z1期
4 任宇波;;警校心理行为训练课程化建设刍议[J];公安教育;2011年04期
5 安蓉;;面向工程形成的工程知识组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6 姜丽静;课程评价模式的价值取向分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廖勇胜;;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新思路[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9期
8 谭文旗;;试论学生意义建构的策略[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年03期
9 许秀娟;;论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4期
10 勒妍;何广铿;;对我国现行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7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汪晓赞;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王秀红;我国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胡庆山;体育课程实施主体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静静;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生成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吴支奎;课堂中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9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郝琦蕾;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实施[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领悟课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玉婷;新课程实施中高中数学教师适应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文欣;幼儿教师语言领域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清霞;解释学视野下课堂教学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汪秀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孟颖;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文本转换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7 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双兰;课程改革中教师权利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任伟伟;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课程理论的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董晓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模型构建[D];扬州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柯严;要重视对课程教材评价的研究──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评价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03期
2 刘兼;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J];人民教育;2001年11期
3 李森,吉标;师生对话的特点及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张法;作为后现代思想的解释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玲;;化学分析技术模块课程评价改革初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05期
2 张瑞;刘志军;;教师:不可或缺的课程评价主体[J];中国民族教育;2008年10期
3 吴兴华;;试论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J];教育与职业;2008年23期
4 杜建群;张瑞;;从后现代课程观审视课程评价中的教师角色[J];教学与管理;2011年06期
5 姚其友;;教师:语文教材的评价主体[J];语文学刊;2010年03期
6 张瑞;;从解释学的视角看教师参与课程评价[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04期
7 王志蔚;;高职院校课程评价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黄文;;新语文课程评价的进步意义[J];文学教育(下);2007年05期
9 王中男;贺巍巍;王希亮;;课程运作中之教师主体地位分析[J];中国教师;2007年S2期
10 王中男;贺巍巍;王希亮;;课程运作中的教师主体地位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文才;;名优教师参与区域教研和培训工作的校本支持体系构建[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2 赵霞;;基于学生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及反思[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马一兵;;对改进科学教育实验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凌文才;;名优教师参与区域教研和培训工作的校本支持体系构建[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5 邓京力;马敬;;试论影响历史评价的若干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王玉明;;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重构[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宇颖;张淑华;张晓丽;时勘;;中学校长对教师参与学校改革的态度之调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吴建南;阎波;;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研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9 张守彩;;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人为本,建立优质教师队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10 吴建南;李玲;阎波;;知识拥有状况如何影响评价结果准确性?——面向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模拟实验研究[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潮州市金山中学 黄树烨;高中音乐课程评价初探[N];潮州日报;2010年
2 记者 朱梦聪;贵州20万教师参与“大家访”[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宋时春;课程评价不止是测验分数[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李芳;51名基层教师参与“园丁之家”活动[N];云南政协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宋晓梦;课程评价如何走出困境[N];光明日报;2006年
6 沐童;让学生给老师打分可行吗[N];中国妇女报;2004年
7 一丁;课标教材培训深入课程评价层面[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8 唐景莉邋毛帽;四川延期高考开始评卷[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记者 陈扬渲 通讯员 严希希;我省青年教师参与科考[N];浙江日报;2009年
10 石国亮;将多样多元价值观统一在社会主导意义上[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雁冰;质性课程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陈蓉晖;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慧君;中学教师物理教学科研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邱瑜;论幼儿园课程的诊断与改进[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艾英旭;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杜一平;行政评价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俊峰;普通高等学校散打课程开发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9 吕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保障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杨明全;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静敏;中学语文教育评价在新课程中的具体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 郝路军;高等学校课程评估与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唐旭;论多元智力理论与语文教学的整合[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敏;我国大学本科课程评价发展状况及其改进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张恩德;初中物理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学生评价部分[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以娟;四川大学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D];四川大学;2004年
7 王新娟;世纪之交两岸三地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晓愉;语文学习评价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闫淑惠;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蓉娟;高中物理专题研修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75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175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