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救赎:教师身份的“返魅”
本文关键词:现代性的救赎:教师身份的“返魅” 出处:《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理性力量应用于教育的结果,教师身份的"祛魅"具有些许积极的意义,但也使其陷入了"祛魅"的悖论中。在现代性危机前,救赎的处方只能是寄望于教师身份的"返魅"。只有似冯志远一样具有人性之"魅"的教师才能引导那些懵懂的心灵"回家"。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当冯志远由一名默默无闻的教师摇身变为新闻媒体的焦点和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时,人们在感动之余,似乎更应该觉得悲哀。在一个有着“尊师重道”之优良传统的国度里,我们曾经并不缺少似“冯志远”一样的教师。而“冯志远”在这个时代被推上浪尖也表明昔日由无数个“冯志远”所散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尹小敏;;对话理论视野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的构建原则[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熊春林;黄正泉;熊亮;;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8 陈爱民;刘宁宁;;后现代课程观的审视与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金洁;;对外语教学的认识论思考——利奥·范·利尔《语言教学大纲中的互动:意识、自主和真实》评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强粲;;语文教材中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例析《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浅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黄旦;;新闻自由:新闻媒介职业化的政治基础——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3 臧海群;张国良;;受众研究跨学科的性质与方法——兼论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受众学[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陈辉;;浅谈艺术教育中的以人为本[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5 张振助;;庚款留美学生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6 方晓东;;试论杜威的儿童发展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刘黎明;;杜威“生长目的”论与罗杰斯“自我实现目的”论之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吴安春;;西方“德性论”哲学视野中的创造观及其教育价值——兼论西方“德性论”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鲍金小;扎木苏;;“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9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毕薇;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司雯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乡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7 王燕萍;开放性课堂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方斌;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型对话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陈宇伟;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策略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金峗;国际学校的发展及其对国内学校的影响与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璐;;祛魅与救赎:教师身份的返魅[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3期
2 杨曙;;当代网络阅读的祛魅与返魅[J];济宁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晏辉;当代生活世界的价值哲学批判[J];江海学刊;2004年01期
4 佑素珍;徐令彦;;“祛魅”与“返魅”——环境危机产生的自然观审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周远全;;自然的“魅”:是“祛”还是“返”?——一种新的视角[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陈维维;;教学技术的艺术之“魅”[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8期
7 邱德乐;;从“祛魅”到“返魅”:原生态语文课堂回归论[J];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09期
8 周彦;;“祛魅”与“返魅”:新课程视野中教师角色转变的文化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2006年04期
9 晏辉;;科学技术的祛魅及其人类后果[J];人文杂志;2007年03期
10 黄欣荣,庞世伟;论技术的现代性及其后现代转向[J];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辉;;返魅的前奏——罗伯-格里耶创作的生态美学意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叶立国;;生态学的后现代意蕴[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陈雪;刘泰然;;反现代性与复魅之诗——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神话修辞[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伍方斐;;后现代欲望叙述的解构特征与当代文学的转型[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骆天银;;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否定及其启迪[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陶孝云;;麦克道尔的经验论及其形上结论[A];第二届分析哲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7 崔增宝;;德勒兹或单子世界的复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燕京晶;刘仲林;;驯服“莽兽”:“两种文化”的融合对科技发展的启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名誉主编 姜奇平;活的组织与死的机械[N];财经时报;2008年
2 胡鹏林;文学祛魅的反思性批判[N];文艺报;2006年
3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姜奇平;海星与蜘蛛的原形[N];中国证券报;2008年
4 志灵;农民工:“名称祛魅”何若法律赋权[N];检察日报;2007年
5 陈海静;祛魅之后的谦卑与神圣[N];文艺报;2008年
6 明桥;我是教师子女 我不快乐![N];中国教师报;2003年
7 孙建茵;技术主义的祛魅与思想品格的复归[N];文艺报;2006年
8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室副主任 汪明;也谈“名校”办“民校”[N];光明日报;2005年
9 胡卫;若干瓶颈问题制约民办教育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5年
10 沈传亮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为“实事求是难”祛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方秀珍;神秘主义:祛魅与复魅[D];苏州大学;2005年
2 闫引堂;国家与教师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傅异星;多样现代性追求与乡土中国的悲悯书写[D];浙江大学;2008年
4 李艳丰;历史“祛魅”与文化反思[D];暨南大学;2010年
5 魏庆培;视觉祛魅与历史记忆[D];兰州大学;2012年
6 章忠民;黑格尔的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2年
7 江华;世界体系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周徐;论新时期以来军旅小说的英雄嬗变[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鸿蕙;论20世纪艺术的“返魅”倾向[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杨扬;技术返魅与人的存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饶俊;神魅、人魅与祛魅——法律的理性基础及其变迁[D];湘潭大学;2004年
4 高健鑫;科技危机的形成与消解[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5 胡涛;初探我国教师的职业定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喜军;一个宽阔而神秘的世界[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静;时尚杂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8 王巧慧;自然返魅之追思[D];重庆大学;2005年
9 伍正翔;从“祛魅”到“附魅”:教学设计的范式转换[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莉萍;《马丁·伊登》—一位自然主义者的现代版美国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16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316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