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形态的变革——思维教育简论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形态的变革——思维教育简论 出处:《高教探索》2008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形态 信仰教育 知识教育 思维教育 信息时代
【摘要】:教育有自己的形态。一定的教育形态只能与一定的历史时代相适应。教育形态为三大根本因素所决定,这三大因素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水平、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农牧时代的教育形态是"信仰教育",工业时代的教育形态是"知识教育",信息时代的教育形态是"思维教育"。思维教育是当代思维科学、脑科学、认知科学和教育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思维教育以发展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为教育行为的主导和核心,主张以发展思维的手段教育人才,按思维发展的规律实施教育,照教育实施的法则训练思维,以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充分程度为评价标准。思维教育所指的"思维能力"包括"道德思维能力"、"情感思维能力"、"认知思维能力"、"操作思维能力"。思维教育就是信息时代的素质教育。
[Abstract]:Education has its own form. A certain form of education can only be adapted to a certain historical era. Educational form is determined by three fundamental factors. These three factors ar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on mod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human cognition ability, and the level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education form in the age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s "faith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form of the industrial age is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the form of edu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s "thinking education". Thinking education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contemporary thinking science, brain 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and educational scie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inking of the educated thinking ability for leading and core education behavior, advocating talent means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ought,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education training to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inking, thinking ability and sufficient degree as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Thought education refers to "thinking ability", which includes "moral thinking ability", "emotional thinking ability", "cognitive thinking ability", "operational thinking ability". Thinking education is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不满情绪正在不断升级,措词严厉的批评不断,甚至有教育工作者上书国务院,说“诲人教育是‘毁人’教育”、“民族未来真的很危险[”1]。有三大现象支持这种说法:一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因为教学问题而动刀子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教与学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述忠;梁庆婷;陈伟;;多媒体教学质量的督导与评价[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3 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林崇德;;智力的培养及其干预实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杨军诚 ,徐克 ,贾宝余;从客体本位到主体本位:21世纪人才观[J];中国人才;2002年01期
6 杨晓英;;教师文化反思[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龙琪,周琦峰,周志华;介绍一门与化学有关的双语课程[J];化学教育;2002年05期
8 李春密,徐月;新课程下中学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9 林崇德;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能的突破口[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10 刘剑,邹颖;思想政治教育与主题网站的建设[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邬志辉;从教育现代化到教育全球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莫力科;大学生信息能力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朱华伟;高师奥林匹克数学课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袁磊;“农远工程”背景下的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尽晖;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宁;大专院校毕业生职前培训系统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2 马卫花;21世纪中国成人高教教师的能力结构及其培养[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3 柯闻秀;高校课程国际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4 金华宝;高等师范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吴玫;信息与通讯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学过程变革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邓应选;远程教学支撑平台的研究与原型开发[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7 王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与试验修订本(必修)特点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连鸿丹;提高中专学生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探索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韩曼茹;中学班主任胜任力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10 陈亮;数学开放性问题解决对培养初一学生实践性思维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学;康志勇;刘静;;当前青少年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7期
2 孙许俊;;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师角色的新变化[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1年04期
3 王新民;王富英;;高效教学中的知识、方式与评价[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杨行玉;;对远程网络教育成本研究的多维反思[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李伟;李润洲;;论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7期
6 邰树华;;网络时代下“以学习为核心”的教与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8期
7 彭绍东;;论远程教育人员的道德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6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明喜;;论中国现代教育的萌生——一种基于教育形态范式的教育史学阐释[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殷雪萍;;不同文化背景烘焙下的教育形态[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同昌;;学习型社会与网络教育[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4 张建宝;;当代青少年的信仰重建——“主流·传统·现代”的完整构筑[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吴遵民;;关于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与思考[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6 ;浙江省青少年信教现状调查及研究[A];社会文化建设与邪教防范研究学术论文精选[C];2004年
7 金忠明;;和谐教育:问题与对策[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8 张俊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过程新特点的形成[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张俊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过程新特点的形成[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C];2008年
10 吴涛;;网络教育的教育社会学批判[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少波;信仰教育亟待加强[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严丽荣;校园陪读“堂皇”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1年
3 许越;远程教育你有多远[N];中国信息报;2000年
4 本版编辑 记者 徐光明 董康 程墨;懂得知恩报恩 树立信仰信念[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吴宏林;学校德育课兵败应试教育[N];华兴时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加措;从0到1010[N];西藏日报;2005年
7 马学宝;重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N];青岛日报;2008年
8 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崇尚知识 享受教育 终身学习[N];解放日报;2008年
9 袁桂林;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调查和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褚清源;重塑民办教育精神[N];科学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贵礼;论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红;社会转型期新疆青少年信仰教育问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2 魏筠;学校道德信仰教育的缺失与重塑[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顾小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创新[D];扬州大学;2007年
4 刘燕楠;教育空间的嬗变[D];河南大学;2009年
5 舒丽芳;“独裁主义”何以可能[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孙丽娟;论教师信仰[D];河南大学;2008年
7 王淑敏;从学校内的“失败”到学校外的“成名”[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殷鑫;宗教信仰现象对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D];山西大学;2012年
9 周志平;重塑“师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杨;美国网络教育研究及启示[D];河北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347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347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