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 出处:《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后结构主义 教育研究领域 方法论 教育研究者 后现代主义 教育话语 研究方法 传统形而上学 视角 批判性
【摘要】: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后结构主义逐渐兴起并逐渐成为后现代主义运动的核心成分,极大地改变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面貌,对教育研究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后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了评析,然后重点对后结构主义作为方法论如何运用于教育研究进行了多层面的深入探讨。
[Abstract]:Since the late 1960s, post structuralism has gradually emerged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core components of the modern movement, greatly changed the face of the field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lso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Firstly, the basic ideas of post structuralism are analyzed, and then focus on post structuralism as method how to use in education research probed into the multi levels.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分类号】:G40-02
【正文快照】: 20世纪50年代,一场被称为结构主义革命的运动席卷了法国,并随之深刻改变了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和研究范式。但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结构主义阵营产生了分化,许多曾经的“结构主义者”开始走向更加激进、更具游戏色彩的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思潮蔓延于西方学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祖涌;;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基本原则[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2年03期
2 Н.西尔弗曼,姜晓辉;美国哲学的大陆特征[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5期
3 佐藤和夫 ,汪婉;非理性主义与“知”的解体[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5期
4 Б.Л.冈察洛夫 ,亦舟;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系统分析——诗歌作品中艺术联系的等级层次[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12期
5 ;书讯[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12期
6 宇波彰;后结构主义现状[J];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03期
7 阿伦森;夏伯铭;;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对“马克思主义危机”的回答[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6年09期
8 本刊编辑部;;试刊词[J];云梦学刊;1986年01期
9 辛千波 ,宋剑华;《中国当代文学新名词大词典》词条选载[J];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10 唐玉光;;教育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1987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瓒;寂寥的当代文学批评[N];北京日报;2000年
2 ;新书点评(6版)[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3 朱刚;世纪之交的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尴尬![N];文艺报;2000年
4 陈太胜;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N];文艺报;2000年
5 汪民安;德勒兹世纪[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徐敏;德勒兹意象:一个幽灵或一种理论实践[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倪梁康(作者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媒介——从传媒的时代到介入的时代[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理论旅行:对话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吴杰;聚焦石库门:建筑保护与生活改善的对立[N];建筑时报;2001年
10 陈永苗(福州);锣声与鼓声:“本土资源”质疑[N];社会科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3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D];吉林大学;2005年
4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国华;结构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李克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国琼;高等医学院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2 王又佳;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话语[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3 汪佳敏;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宝珩;挑战传统,开创小说未来——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艺术创作特色的探讨[D];山西大学;2003年
5 吕修锋;论TalkBank工程对于中国学前儿童发展和教育研究的应用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郑文;文学理解中读者的主观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田平;《喧哗与骚动》的解构叙事[D];安徽大学;2003年
8 李萍昌;关于科学观的初步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丽萍;走向“以人为本”的师生沟通[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曾文婕;我国教育研究观念现代化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998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399823.html